《韩民族新闻》11月14日发表题为《中国迅速涌现富可敌国的“地方大国”》,称中国经济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兆(万亿)元的“地方大国”一个接着一个诞生。经济规模超过1兆元的话,其水准可以和以色列、捷克、巴基斯坦和新加坡平起平坐。如果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去年的GDP位次,中国的这些地方省都进入了世界前40—50名范围。中国一个省的经济规模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时代正式到来了。中国某官方媒体最近报道说,辽宁省和四川省今年将可以加入1兆元俱乐部。去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超过1兆元的共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省和上海等7个省市,今年将可能达到9个省市。上海市去年首次突破1兆元。如果将这些“地方大国”的GDP都加起来的话,远远超过了韩国。广东、江苏、山东的GDP已超过2兆元,可同经济规模为2兆元的丹麦、奥地利和希腊媲美。如果从全球的GDP位次看,进入了前20-30名范围。广东省已于2004年超过了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和新加坡。若继续以这个趋势发展,预计到2008年将超过台湾,2015年会一口气超越韩国。这些“地方大国”大部分都位于东南部,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都集中在这些地区。辽宁和四川的成长则反映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得到了部分消解。(2007年11月17日人民网)
这样一则消息,迅速被恬不知耻的中国媒体当作大书特书的题材。各大门户网站竞相将这种内容放在首页显著的位置,并标有类似“韩国媒体称中国九省市‘富可敌国’”等醒目题目,吸引急不可耐而且怨声载道的国民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网站还紧接着继续援引中国内地媒体的报道对着公众自欺欺人,在同一个页面当中为岌岌可危的中国溜须拍马,找出来什么很值得质疑的内容进行所谓“相关新闻”:区域增速差距缩小。据新华社电日前,国家发改委表示,近五年来我国东部、西部、东北及中部“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提高,区域发展增速差距趋于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呵呵。
一方面,中国内地的省份当中,富可敌国者愈来愈多,经济呈现让全世界垂涎欲滴之势;另一方面,中国版图上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大为缓解,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几个板块之间的“发展增速差距趋于缩小”,多么令人心潮澎湃乐不思蜀的景象啊。这让咱作为一个拿着内地身份证的中国人,是何等自豪和骄傲:想当年,毛泽东时代超英赶美的目标,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竟然成为了现实;中国越来越多的省份,一个就可以顶上洋鬼子全国的经济总量。再照这么发展下去,岂止是富可敌国,富可敌世也不过是指日可待弹指一挥间手到擒来的事情嘛。
友人给我发来邮件。其中的部分,对于解读这种盛世图景很是别有风味。
友人给我发来了邮件。看过后应该可以对此有个解读。
下面是演讲录音整理稿,已经主讲人审阅。
曹建海: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这次讲座。我们很高兴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老师来做这次讲座,题目是《破解中国经济大格局》,关于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有很多很奇怪的现象,这么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问题。最近这几年宏观调控,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但是我们国家房地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就请了曹老师做深入的分析,下面欢迎曹老师。
曹建海:非常感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经济问题。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为大家比较粗线条地勾画和解剖一下中国经济。我们知道,经济、政治、社会是很难区分的,但是今天我侧重从经济方面来解剖。所谓经济,就是物质生产消费活动。当然,生产以及产品分配之后形成的不同阶层、群落的人群,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当中的不同分配、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了人们的地位的不同、发言权的不同、决策权的不同,也影响下一阶段的分配。所以,经济与政治也是紧密相关的。经济问题一般说来不能脱离政治和社会,分析经济问题就要站在政治、社会等更为全面的角度,这是我的一个粗浅看法。
今天我的演讲主要分五个方面来讲:第一个问题,GDP增长的诱惑及其破译;第二,中国的资源配置问题。目前整个中国的资源配置,我认为出了大问题,对这些大问题需要做一个解剖;第三,从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方面,特别是中国的对外经济方面分析一下我们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个问题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问题,特别是中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及其后续阶段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国这样一系列的资源配置及经济发展当中的产品分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四大阶层,这已经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了,形成了明显不平等的四大阶层,这是我要讲的第五个问题。第六,破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个建议离实际的可行性,差距还很大。大家如果认为有道理,就可以呼吁,使我们的局面得到改变。
……
三、中国的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
以下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的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
1、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的破产和规模压缩
国内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国有经济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大量的破产和规模压缩,目前主要表现为155家规模庞大、垄断经营、盈利能力的央企,以及地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参股和控股的资产。集体经济在城市基本上也处于消亡之中。城市还保留着不少集体企业,其实就保留了一个企业的空壳,主要的资产都承包给私人企业了。承包者每年给企业上缴几十万租赁费,厂长和高管人员多分一些,工人都下岗待业分流了,大概一个月只能补一百到两百块钱。其实这样的集体企业,如果让工人回来工作,聘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并且严格执行审计制度的话,这个企业也不是不能生存的。现在我们不少地方以改制的名义,把很多企业廉价卖掉了,没卖的也多数名存实亡了。过去所谓企业改制就是卖企业,企业私有化了或者卖给外资了,就算是改革成功。这样就出现了90年代初期的“中策现象”。“中策现象”是外方大量廉价收购国有企业,收购的时候有一个结算档期,半年甚至一年内不付钱,但这个时候企业已经归他了。外方把这些企业组合包装后在海外上市,融回大量的资金,再用这些资金偿还先期收购企业的资金。中策公司就这样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控制了中国的轮胎产业。
2、私营经济和福布斯富豪阶层的迅速崛起
国有企业改革当时普遍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所有权不是国家了,改了就算成功了。现在看来这主要是受所谓“企业理论”误导的结果。这样就出现了MBO(管理层收购)风潮。所谓MBO,说好听的叫改革,说不好听的就应当叫“老鼠分仓”。相当于一伙老鼠商量怎么把这个仓库分掉,由大家伙的企业变成他们几个人的企业。幸好当时由郎咸平发起了“郎顾之争”的大
[1] [2] [3] [4] 下一页
下一页 http://www.jinruiyuan.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