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869 0
2007-11-23
“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可怕的。”长期关注大学生青年群体问题的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徐兆寿分析说,学生们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就会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的要求。这种交易性质思想使得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观念受到冲击,师生关系日渐冷漠。(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p>    与徐兆寿的话对应,大学生陈旭彪感觉,是金钱让人心变冷,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与金钱关系。结果就是:“一个学期结束了,你完成了你的任务,我拿到了我的学分,一笔生意做完了,各有所获,两不耽搁”。那么,是什么让师生关系变成了利益、金钱关系呢?</p><p>  在我看来,这是近年来势凶猛的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肆虐的结果。</p><p>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当学生走进大学,来到一个未知世界的门口,需要教师带领他们认识这个全新的境界。知识的迷宫美妙无比,但穿越迷宫的道路却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作为教师,他的职责是为学生指点迷津,因而必须具有权威性;如果教师在学生眼里连最起码的权威都没有,那么又怎么指点学生、学生又怎么会跟随教师呢?</p><p>  但消费主义让教师的权威消失殆尽,把生和教师变成了商家与顾客的关系。</p><p>  在学生和家长看来,拿钱上学就是一场交易,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满意;另一方面,在大学眼里,学生成了永远正确的“上帝”——顾客,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满意。于是,大学就成了喧闹嘈杂的商场,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为售货员在兜售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已。</p><p>  消费主义把拿钱上学当成一笔生意,并以投资是否得到回报作为衡量这笔生意是否值得的唯一标准。而在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就业这一标准成为衡量这笔生意值得与否的关键。于是,人们就会把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转嫁给大学、教师身上。岂不知,大学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教会学习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这并不是立刻就能显现的。</p><p style="MARGIN: 0px;">  显然,要让变异的师生关系回归到纯洁状态,就必须消除消费主义的影响。一、学生、家长及社会要改变把上大学当成交易的不正确认识;二、高校要彻底扭转学生是“上帝”的错误思想,学校在校园设施上尽可能满足学生外,要给教师教学自由,不能让学生左右教师,使教师具有权威性。总之,只有上大学不再是一场交易,变异的师生关系才能理性回归。</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