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疾病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病由心灭》
可以说,除了病毒,一个人的疾病基本上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造成的,所以探讨心理和疾病的关系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多年中医和传统文化的我,希望通过这个帖子,科学的与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和疾病的关系,以及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下载:
第一篇 “病”由心造 祸自心起
《黄帝内经》,这是中华文明的一部伟大的医学圣典。在这部医圣之典中,古人将人们得病的来源,作了充分的探讨和说明,概之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惊伤胆”等等一系列基本规律。古人的心情,没有现代人这样的繁杂纷陈,在古人归纳的这些心情规则之中,只有一个喜是好的,但还伤心。也就是说,人生没有什么好心情,人生都是苦心的命。
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很少有医学专家去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个疾病,你得他不得?面对千奇百怪的众多疾病,有些专家将之归结为遗传,结果发现,有的人遗传,有的人不遗传;有些专家将之归结为饮食习惯,结果发现饮食习惯也不对。你说得肺病的人,尤其是得肺癌的人,都是抽烟所致,但是,有的人抽烟还能活一百多岁呢。象毛泽东、邓小平一生抽烟都很凶,却享着高寿。据悉,许多得肺癌的人,一生根本就没有抽过任何的烟。按照中国古人的意见,凡是总结出来的概率,那是不能作为规律向外传说的,那样会贻害他人,误导他人的。作为规律,完全不能有概率之说,规律就是真理,应该无一例外才对。
现在,许多人都在寻找健康长寿的方法。有的人说,锻炼身体就能够长寿,可是,运动员早死的不少啊。你们看看,那些好动的动物有多少长寿的?有的人说,能吃就能够长寿,尤其是吃营养品能够长寿,真是这样吗?你们看看,那些乌龟王八,上千年,上万年不死都是很正常的,不吃不喝也不死,你说它们不能吃,怎么还那么长寿?请仔细看看,它们平时是多么的平静安详。俗话说,静了才能养,叫做静养,心动了一定乱,叫做动乱。凡是喜欢静养者,大多都会健康长寿,凡是喜好动乱者,大多都会病灾短寿。
《黄帝内经》,所表述的一些规律,就是生命的真理。真理就是规律,根本没有任何的例外。只要你是这样,人的心情就一定会伤到那里,这些都是定位的,明确的。比如,害羞的话,你就会脸红,你不红,那是因为气血量还没到,到了一定会往脸上去。害羞量有多大,你的脸就会有多红,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听说过,害羞会是脚脖子红吗?这就是全息定位,一刹那间,就让人脸红。佛教讲,万法归心,只要离心,就是妄。妄者,亡女也,是会死人的。所以,凡事都应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象古人那样认真去探求真理,追索规律。绝对不能用一些是似而非的医学概率学说,来代替治病的规律性学说。
我们讲长寿,有这么四种人长寿:
第一种,没心没肺的人长寿;
第二种,稀里糊涂的人长寿;
第三种,平静的人长寿;
第四种,觉悟者长寿。
到底人生的疾病是怎么来的?
有些人整天担心、害怕、着急、牵挂、盼望……,各种各样的心情,很多、很复杂,这样的人,就符合一个“患者”的“患”字,心老往上窜。今天担心孩子,明天跟这个人着急,跟那个人生气,跟这个人担心,跟那个人害怕……,这就得了,准备做患者罢。患者的“患”字,告诉我们,心往哪里窜,哪里就会有忧患。窜到心,身体就会有忧患;窜到外界,外界就会有忧患。请记住,人生只有心情平和淡泊,才可能安宁长寿。
..........省略处............
放在读者面前的《病由心灭》这本书,就是教人如何修炼自心并通过修心来控制身体健康的初级教材。它虽然不一定全然正确,但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开卷有益的感觉。当然,心也确实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当我们年迈体衰,心不能够成为自己形体主宰的时候,当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那就一定要去找医生,该花钱就花钱,该吃药就吃药。
我的挚友镜行先生曾为这本书的修改花过心血,故而当王茹女士邀我为此书写几句话的时候我便欣然应允。我把自己平时的一点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为序。
焦国成
2013 年盛夏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