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224 12
2013-10-13
资料来源:

2013年10月13日12:59

  

新华网   新浪新闻地址:

http://news.sina.com.cn/c/2013-10-13/125928421362.shtml

(新华视点)部长因何而怒?——从39份审计报告看科研腐败“黑洞”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 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近年来,科研腐败已成热点话题,违法违纪案件时有曝光。

  “新华视点”记者梳理了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

  吃喝拉撒睡,都能挤占科研经费

  梳理这些报告,看看纳税人的钱都去了哪里,人们或许能理解科技部长的怒气从何而来。

  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

  ——工资福利。

  一些单位用科研经费给职工发工资奖金,或是用作人员、办公经费。

  2012年,国家旅游局所属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课题研究经费中违规提取院基金83.84万元,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等支出。

  发钱过千万元的并不少见。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

  有的单位甚至发了上亿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

  ——吃。

  2009年至2012年10月,科技部所属知识产权中心在课题经费中列支职工食堂餐卡充值费13.48万元。

  ——会议、考察、出国。

  2011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碳专项项目中列支无关人员会议费、考察费等69.18万元。

  2012年9月,中国电力工程顾问公司承担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专项相关课题时,在课题任务合同书中没有出国费预算的情况下,列支出国费32.96万元。

  ——买车、交通、零花钱。

  2007年至2009年,陕西两所高校分别用项目经费41.9万元和29.36万元购买小轿车和旅行车各1辆。

  2009年至2012年10月,科技部所属知识产权中心在课题经费中报销与课题无关的职工个人交通费用30.15万元,其中2012年10.8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在其承担的专项课题经费中,报销火车票费用20.7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审计报告特别注明,这些火车票是“自行搜集的”,与课题无关。

  陕西15所省属高校2007年至2009年29个“科技创新”项目中,列支家庭和个人电话费、私家车保险费和汽车油料费等38.38万元。

  ——盖房、装修、买家具。

  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

  2011年,中科院城科会从“绿色低碳生态规划指南”等课题经费中列支与课题研究无直接关系的购买办公家具等款项26.47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专项课题经费中列支99.57万元,用于与课题内容无关的办公用房装修改造、杂志印刷和网络服务费等支出。

  甚至有的经费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山东省今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该省教育厅所属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全部填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

  这是记者看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组数据。紧随其后的是,据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审计报告,卫生部及课题承担单位实施的209个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会计核算及资产采购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29540.49万元。

  科研经费成“唐僧肉”,侵占手段五花八门

  “花钱”的前提是“要钱”。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另类用途背后,巨额科研经费的诱惑,让一些人不惜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铤而走险。

  ——套。

  山东省对省内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等情况审计发现,有22个项目报销无具体品名和数量的发票438张,金额51.54万元;9个项目报销虚假业务内容发票1824张,金额103.05万元;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套取资金114.78万元。

  其中一所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的49.75%。

  而2012年11月至12月,中国华能集团清洁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部在列支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专项相关课题劳务费时,利用虚假发票套取实际未发生的劳务费33.07万元。

  ——骗。

  广东省针对2008年至2009年重大科技资金审计发现,有1个县级市的项目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资金108万元;部分项目单位将不属于项目范围的支出941万元和项目立项之前的支出1392万元列入项目成本;有1个市的项目单位违反合同规定自行调减建设规模多获资金191万元。

  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4个项目单位以不实材料申报获取省级资金250万元。

  ——贪。

  在广东省2008年至2010年产学研省部合作资金执行运用中,除存在扩大使用范围、挪用专项资金外,还有2家企业4名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资金47.8万元。

  ——吞。

  2008年8月,民航局机场司自行同意将委托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代管的课题经费结余37.03万元,转作公司收入。

  ——假。

  山东省2012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青岛大学有10个课题预算为322万元,实际支出168.1万元,决算支出为319.75万元,虚报151.65万元,占预算的47.1%。

  2008年至2012年,中科院所属软件所在课题资金中以支付会费、物业费等名义虚列支出367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中科院4家所属单位以技术服务费、采购礼品和食品等名义在科研项目经费和管理费用中虚列支出195.25万元,用于职工福利等支出。

  为了吃到“唐僧肉”,一些人总能想出各种歪招,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比如,陕西审计厅发现,2007年至2009年,6所省属高校自行规定,项目经费到账后,项目负责人可按5%到20%的比例提取现金,名目包括开题费、劳务费、特支费、立题奖、奖酬金、项目津贴……

  三年间,共提取发放特支费等1887.79万元。

  乱象之下,好钢怎能用到刀刃上?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效率偏低的现状令人担忧。

  39份审计报告中披露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案例:

  ——造假也能过审批。

  广东省2008年至2009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重大科技项目中,有2个缺乏实施能力和条件的项目、1个提供虚假材料的项目通过了审批。

  ——不论证也可立项。

  2012年,湖南省科技厅在未进行可行性论证、未经专家评审、立项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安排了11个科技项目资金815万元。

  ——没条件也得资金。

  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1个企业经营处于半停产状态,不符合申报条件,仍获取省级资金60万元。

  ——未完成也过验收。

  还是广东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审计发现,有1个县2个项目共获得资金56万元,至审计时,项目建设尚未完成,却于2010年底通过了验收。

  而这个省2008年至2009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重大科技项目中,有个别项目验收材料不真实,却仍然结题验收。

  在麻木不仁的心态下,一些地方只管拨钱,对于实际效果不闻不问。

  广东省审计厅对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了一个荒唐案例——

  有一个市的两个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取专项资金45万元,其中一个单位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另一个单位多次联系不上。项目实施情况如何?主管部门竟然一无所知。

  纳税人的“好钢”怎样才能用在刀刃上?“部长之怒”发人深思。(“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席敏、李亚楠、陈刚、叶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0-13 21:14:08
我倒有不同的看法,说来大家听听,不喜勿喷。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盖一栋房子,就需要雇一个工程队,支付包工头一笔工程款。可以肯定的是,这笔工程款绝不仅仅等于一切盖房的材料成本加上工人工资。事实上,这笔款项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包工头的利润。如果你只支付成本,是不会有人接这个工程的。
科研项目同样,国家认为这个项目有意义,才会支付科研基金。可是科研人员凭什么白替国家研究。想象一下,如果国家要是雇佣一个咨询公司研究一个课题,难道可以只支付研究的成本费用吗?如果高校教师替企业做项目,难道也只收成本费?
高校教师的工资只是做教师的工资,如果要让他们替国家做研究,自然也应该支付成本以外的工资。

当然,也许有人说现在的科研项目都太水,不配那报酬。可事实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正式因为做科研拿不到额外经济报酬,所以科研才处在低水平。

当然,也有人要说科研可以得名,评职称。但是这与科研本身无关。就好像不能因为工程队可以通过做工程评“百优”"鲁班奖",就不给人家工程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3 21:21:16
国家应当把需要研究的项目,像建设工程那样,“发包”给科研团队,只要求出高水平的成果,而不管人家钱怎么用。一方面,由于要出钱,这就刺激相关部门更严格地审核“竞标”团队的质量,更严格地验收项目完成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有实际报酬,才会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竞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3 21:30:25
四个字:逼良为娼。
1、真正搞学术的,反而申请不到基金;不学无术的,反而容易申请到基金,然后转包给下面的人做。这些人,不洗钱,干啥?
2、就算是真正的课题研究,一是没有劳务费,二是很多开支按正规的渠道报不了。不想法套钱,难免入不敷出。
3、有些课题,基本上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完成,剩下的钱不套现出来,难道又返回去?
因此,要杜绝这些现象,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是课题评审,取消行政干预,真正实现同行评价。
2、审核预算,用不了这么多钱的,砍掉,得到合理预算。
3、结果导向,不要重申报轻结题,而是严把结题环节。结题不达标的,不给结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3 21:32:40
谁边 发表于 2013-10-13 21:14
我倒有不同的看法,说来大家听听,不喜勿喷。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盖一栋房子,就需要雇一个工程队,支付包 ...
对此,我不是很同意,不知兄弟是什么行业的,我本身就是做科研的,首先科研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说科研院所,这帮人除了横向课题和企业赞助的,其余的经费都来自国家,而他们名义上的收入是工资加科研绩效(你做的好得到的钱就多,目前就是文章专利等),另外加上你申请的经费里面是有比例可以自行支配的,具体多少我不清楚。而高校里面的教师工资在以上基础上再加上课时费,也就是说你上课了是可以另外得到钱的,但高校的基本工资一般是低于科研院所的,而且总体上来看,如果你所在的平台越高越容易申请到基金,也越容易出科研成果,那么基本工资相对也低。现在国内的情况是科研经费被学霸占着,而这帮人是做不出东西的,钱都被各种浪费了,真正做科研的人特别是青年学者没时间跑关系,基金又不是很多,压力还是很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3 21:46:19
爱爬山的水手 发表于 2013-10-13 21:32
对此,我不是很同意,不知兄弟是什么行业的,我本身就是做科研的,首先科研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说科 ...
首先,我也是做科研的。
第二,你中间一段话,有的混乱,不太明白。但在高校里不论是基本工资还是课时津贴,都是不直接受科研响  的,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让高校教师做科研,就要另付“科研工资”
第三,学霸存在,全世界都存在,但青年人上升的路没有封死。正是因为学霸有特权,才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奋发图强,争当学霸。
事实上,你说的“学霸垄断”是有其道理的。换位思考,如果你想找人帮你做一个项目,同样价格,你是找业内大牛呢,还是找新手呢?新手要想拿到机会,不就应该努力证明自己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