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6027 2
2013-10-15

如何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引言:人才市场的现状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的目前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发育度偏低,具体表现在(卢华东,233网校论文中心,2008):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人才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区人才价格,同一地区的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才价格,在较长时段内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过大的差距。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存在着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限制了全国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交易费用。人才市场格局存在“场内”与“场外”的市场份额倒挂。人才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引起各类人事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用人单位与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将契约关系视同儿戏。

人才市场发展滞后,导致人才配置效果不佳。有些行业缺少人才,但是却没有多少学校或者机构培养;有些行业人才已经过剩,但是该类人才的培养却依旧跟风增长。人才配置效率低,导致人才浪费,有些社会和家庭花费很高成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迫于就业压力,只好从事相对低端的行业。这些现象比较普遍。

理性人、理性选择与人的社会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劳动者个体的选择。经济学上把所以个体都看成是理性人,这就是理性人假设。这个假设对于分析人才市场也很有价值。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个体理性的,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

但是理性人的选择不是孤立的,人的社会性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理性选择。
人是社会化的群体,个人作为个体,需要融入社会。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个体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社会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行为,只有在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的。

个体在人类社会生存面临很多选择,理性人假设为个体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单靠依据(可能不是最优的)。市场是人类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市场行为的结果取决于人类的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是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性人假设),然后在各种情境下计算和演绎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以最小的牺牲或者付出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理性选择往往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个体的市场地位不同,其理性选择也不同,作为消费者,其理性选择是追求的个人效应满足程度最大化;作为生产者追求的是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需求层次理论与理性选择
但是人的需求又是分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已经成为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进行了等级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另外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未被列入到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另外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他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个趋势基本符合需要发展。

需要层次理论对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对于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也很有借鉴意义。

如果把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结合起来,不难看出,人的需求之所以呈现出层次性,就是由于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随着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一般理性人都会提高需求的层次,增加对于精神满足的需求。人才市场的设计需要符合这个基本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人才市场,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就业需求和不同层次行业的劳动劳动力需求。

人才供给的特殊性
人才市场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手段。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三个关键要素。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或者说,社会产业的层次结构决定了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结构。

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供需关系。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当W>W0时,随着工资增长,人力资源的供给反而会减少,因为收入得到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劳动者就会更多的选择消费休闲等精神产品,从而减少劳动的市场投入。确定合理的最低工资保证水平对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意愿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最低工资保证水平如果太低,可能难以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太高,可能会降低雇员就业的积极性。



促进人才市场发展可以采取的主要举措
人才的需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国家只有能够引导社会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首先需要引导、确定适当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人才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减少对于人才流动的束缚。创立公平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为劳动者提供公正平等的就业、创业机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采取这些措施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为社会经济的发挥提供充分、有效的劳动力保证,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实现社会长期的和谐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0-16 15:19:07
LZ的文章主题很好,很宏观,也很及时。先赞个~~
如借助各种经济学科的研究工具和思维方法看待LZ的主题,羊觉得还是有几分复杂的。
     1是,涉及到市场经济体系中“人”的定价问题,实在很复杂。羊以为,宏观市场定价已有既定(的约定)。比如短期市场劳动力供给模型中的劳动力价格无限偏低,以及长期劳动力供给模型中的一般价格水平准则(曾有文献将其“约定”为一定时间内/短期劳动力及其家庭所需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平均价格之和)。因此,具体到具有知识密集型的所谓高等级“人才”的市场定价公允问题,实在是不好说,不可说,说不得。
     2是,事实上,无论作为“人”要素还是其他市场要素,市场为其定价的过程,往往是个“黑箱”过程。有人曾认为,我们所有的经济学作为“科学”的拟真或再拟真过程,都是构建在“追寻各类经济要素和市场要素在这个“黑箱”中运动”的基础之上;而前者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过程,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类无限接近“宗教”的市场学理论“拜物教”过程(羊一直认为老马先生构建的科学/准科学体系中,这一名词的运用总有着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极特别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独LI的“人才”市场,或说作为具有独LI意义的“人才要素”的市场,其实并不存在的。往往在现实中,由于“中长期”人才的定价难以做到公平、公允、真实、合理;因此,短期意义上的人才市场价格的显化和形成,更难以度量和“公允定价”。
     表现在咱们论坛所面临的主要人群所面对的总体情况是,FREERIDER(搭便车)的局面居多,即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居多。而微观情况则很有心理学意义,很诡异:一方面,人们都觉得自己的高智商高要素积累形成的高端人才的价格“被低估”;但另一方面,似乎人人(包括他们所处的现实语境空间和社区群体)却往往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一价格。或者,只能借用著名的以色列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理的观点,用“irrational(非理性)行为导致的怪诞predictably irrational经济现象”来解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7 12:17:06
学习,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