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留学 外语学习
2352 18
2013-10-16

很多人会和我谈起语言的问题,并且告诉我,第一代移民几乎难以彻底跨越语言的障碍。这也是我在美国生活越久,体验越深的东西。我们没有美国本土人的成长环境,因此几乎难以彻底跨越语言的障碍,很多人有在两种生活中摇摆的感觉。

很多和我有过一样的幻想,认为只要来美国呆两年,英文就不知不觉的变好了。当很多留学生踏进教室或者走进生活的那一瞬间,其实就已经开始明白。那真的只是一个传说。我在美国生活不到两年的时间,发现语言决定着你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你的精神状态,决定着你的方方面面。而大多数人拼命地希望达到一个理想的、沟通完全无障碍的状态,最后基本放弃了这种愿望,而是把持着一种更加理性的状态。人类沟通的层次有很多,而语言的学习永远没有捷径、更没有终点。每一个单词的学习,最后都变成了一种修行。我们,依然在路上。


从点一杯咖啡开始

一个人不能走进同样的河流。但是我们却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托福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被名校录取,甚至本科来自很好学校的英文专业。当你走进真正的语言环境时,都不免有些惊慌失措。和很多有过相同经验的人交流过,那种语言的冲击无异于人生中的一场海啸。把你过去拥有的东西冲的七零八落,而你需要有重建灾区的勇气和决心。

“点一杯咖啡都困难?”这是真的。 很多初到美国的朋友,可以应付基本学习和写paper,却发现日常生活的挑战也需要一点一点地去克服。并不是不会说咖啡这个单词,而是发现我们不懂点咖啡的习惯。一句“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也会让你觉得莫名其妙。原来这是要回答咖啡是否要加奶糖。而很多纽约的人的回答或许是,“One sugar, one cream!”

为什么用量化的语言去回答,没有什么,只是习俗。糖包是一小袋一小袋的,奶是一小盒一小盒的。因此很多人习惯用量化的概念去回答。而不是我们想想中的“a little”。学习英文的旅途就这样寂寞地开始了。默默地记下习俗,我们开始在真实的环境中奋勇求生。


象雷达一样吸收信息

象雷达一样永远在吸收信息。这是我的感受和对很多朋友的建议。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只有一刻不停地去吸收,去提问。才能迅速积累我们需要的知识。 在同学之间在交谈的时候,别以为和自己无关,每一个时刻都无比珍贵。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和几个美国同学在地铁等车,莎拉和外系的安娜互留电话号码,莎拉问,你的姓是什么。安娜回答之后,莎拉说,“Are you in the tribe?” Anna回答,“Yes!” 这段对话让我让我非常凌乱,因为tribe在英文里是部落的意思。在这里我无论如何也不知道她们在表达什么意思。我马上提出了问题,也得到了解释,莎拉发现安娜的姓可能是犹太人的姓,所以问安娜,“你也是犹太人吗?”这种随意的谈话里包含大量的知识。

是的,我记得在最开始的第一个学期里,我几乎回到了幼年的状态,成为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What is Black Panther movement? (什么是美国的黑豹运动?) What is gentrification?(使地区贵族化)、What iszoning rules?(什么是分区规则) What is the food bank?(什么是食物银行?) What is black history month?(什么是黑人历史月?)我几乎不放弃每一个提问的机会。因为我知道这些知识都是通往真正交流的钥匙。慢慢地,我发现这些问题后面不只是语言,而是深厚的文化。也许每一个问题之后,都需要读好几本书。而了解这些文化,才是通往下一个层次沟通的重要一步。

勇于参与,勇于提问,这是看似简单,但是却绝非容易的一大步。


美剧到底有没有用?

和很多人一样,我在来美国之前通过看美剧学习英文,在我拿到offer的那一个夏天里,我至少又把以前看过七、八遍的《老友记》重温了三四遍。我坚信,这是在当时环境下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但是来到美国之后,美国的教育确实给与了我极大的震撼。

除了口述历史课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匮乏,我在其他任何选择的课程中都感受到了知识的短板。在哥大校长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课程当中美国同学对于历届大法官的名字如数家珍。课上经常探讨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关系以及个人自由言论的边界问题。

“全球都市化”这门课程,我们讨论各国贫民窟的现状以及都市化对个人的影响。在社会学课程当中,我们通过阅读讨论生活中我们所做决定的社会学因素,个人失去和得到的量值比。在人权实践课程当中,教授讲授为什么全世界有193个国家,为什么只有美国和索马里没有通过联合国的儿童保护公约。

坦诚地说,这些课程极大地开拓了我的眼界。而忧虑地说,中国学生为什么上课不太发言,那是因为我们之前甚至很少接触到这些知识,更别提对这些事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教育让中国留学生恍然大悟,我们太习惯于站在中国语境里看问题。而我们对于世界其实还是一个出生的婴儿。所以我急迫地希望能够站在世界语境里和别人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要想达到这个目标,系统的阅读与学习是唯一的方法。

最后我最终明白,美剧只是英语学习里金字塔的塔底,那样的学习掌握的最终只是碎片化的信息,远远不足以称之为对英语的学习。在英文学习里,阅读和生活体验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而美剧最终只是一个美好的补充。


站在同一语境里沟通

随着在美国时间的增长,看电视新闻成为了我的习惯。我每天尽量会收看美国的电视新闻。有时候是ABC NEWS,有时候是Nightline, 有的时候是Good MorningAmerica. 如果错过了电视,我一般会找一个时间在网络上把当天的新闻补上。而坐地铁的时候,我从来不愿意浪费时间,而是随手在报箱里拿一份纽约的免费小报《am NewYork》,得知纽约的新动态。我在家里订阅了《时代》杂志,虽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读完,但是有空的时候我会翻翻封面文章。

我们常年在中国生活,并不了解美国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也不并了解在这个语境下发生的事情。所以通过日积月累对新闻的收看,我们了解美国社会真实发生的事件,从而了解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我们并不一定要完全遵从这种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了解美国社会在发生什么,我们在对话中会体现出来,别人知道我们至少和他们处于同一个语境。

美国大选的时候,我经常去奥巴马的助选中心去参观,和那里的志愿者交谈。我希望了解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基层选举的运作到底是怎么样的。我甚至交了25美元和大巴车去参观挨家挨户的上门游说。去体验整个基层民主的运作过程。我和民主党交谈,他们谈到奥巴马时眼含热泪,说他们需要健康保险。我和共和党交谈,他们对奥巴马深恶痛绝,说他是史上最糟糕的总统。

在学校里,我的朋友既有坚定的犹太人,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又有来自巴勒斯坦的逃亡者的后代,完全反对以色列。在学校里,最珍贵的时刻都是可以和来自两边的同学交谈,他们谈出他们真实的生活,也增进了你对世界的理解。

这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也是英文学习最好的来自生活的资料。你了解了美国人怎么想,才能真正和美国人沟通。


Life in between

毕业论文我写的美国华人的口述。题目叫做Life in Between. 很多人会和我谈起语言的问题,并且告诉我,第一代移民几乎难以彻底跨越语言的障碍。这也是我在美国生活越久,体验越深的东西。我们没有美国本土人的成长环境,因此几乎难以彻底跨越语言的障碍,很多人有在两种生活中摇摆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也有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觉并不负面。我以前会谈到一个个人能否做到中西融合的问题,刚开始我认为不能。因为两种文化差别太大了,难以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个体上。现在我逐渐理解,很多人试图在深度理解两种文化的情况下做出一种平衡的选择。向美国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美国,这种努力非常艰难,但是弥合鸿沟的尝试依然值得。

学习语言,更像是一种修行。因为最后,语言早已经不是语言,而是深刻地和语言背后的整个世界结合着。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本文转自网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0-16 23:30:43
我想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指南,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定位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在英语母语国家的朋友们,到底什么水平的英语才是棒?我想,就是
1,表达清晰,流利
2,能够向当地人好好介绍我们的国家,文化
3,熟悉掌握自己所在专业,感兴趣领域的各种专有词汇
4,对国内的事件能够准确翻译,而又不落熟套吧
你说呢,欢迎大家补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7 01:26:25
victor_liu11 发表于 2013-10-16 23:30
我想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指南,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定位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在英语母语国家的朋友们,到底什么 ...
Couldn't agree more, many of us are trying to get better at our accents, so that I've heard some Chinese friends with perfect accent saying "I'm like, totally happy....". English, like any other language, come with the culture and society. It's a long journey if one really wants to fit in.

Accent is not that much of a concern for me, just think about Indian fellows, the Americans can understand them perfectly, no issue at all. Although speaking like a native is always a plus, it'll be a sign that you have no trouble understanding others and you're able to express yourself, others might even think that you grow up in US originally, so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language barrier".

Then what is this all about? Contents. It is WHAT YOU SAY that matters. In open court, lawyers play the words and wisdom (and law of course ^-^), the judge and the juries count on the evidences and facts and circumstances not on how good your speech is.

Since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learning English in US, I assume that everyone who comes to US has the need. Because if not, we don't have to spend too much time. Surely why? Back in China, if we're not using English very often at work, we're gonna forget the new and old words anyway......

Oh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totally depends. Do it systematically, do it occasionally up to you. I happen to love watching TV series so I go for it. Life is so much better if you love what you do.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7 04:53:47
evangelin198873 发表于 2013-10-17 01:26
Couldn't agree more, many of us are trying to get better at our accents, so that I've heard some C ...
super..long time no se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7 05:55:17
额,和鬼佬朋友聊天扯淡的时候,能够明白笑点在哪
办公室八卦能够搞清大家在说什么,就不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17 06:12:51
张静静 发表于 2013-10-17 05:55
额,和鬼佬朋友聊天扯淡的时候,能够明白笑点在哪
办公室八卦能够搞清大家在说什么,就不错了
我一个拿全奖念PHD的朋友就说和黑人朋友聊天难的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