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070 1
2013-10-17

     阶段一:自有户外用品生产企业形成萌芽期。中国户外用品市场起步较西方国家晚了几十年,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我国户外运动概念还很淡薄,户外用品只是在极小的专业群体中使用,因当时国内没有自主的户外用品生产企业,这些专业人士主要使用国外用品。而在大众消费者心中,对户外运动及户外用品的认知度更是几乎为零。直至1990后,随着沿海地区一些户外用品代工厂商像生产型企业转型,才形成自有的生产厂商,但当时的所生产的产品只是处于初级模仿阶段,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专业性能距国际水平均有较大差距。

    阶段二:海外专业户外用品品牌进入期,培养特定潜在消费群。1995年随着第一支海外户外用品品牌进入中国,在北京落户,逐渐掀起了一批海外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热潮,这期间他们凭借良好的产品力及经营管理能力,迅速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从市场布局情况来看,海外品牌主要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型城市布局为主,通过专卖店的形式进行拓展,但由于当时市场发展尚不规范,且主要针对小众专业人士,当时的专卖店所销售的产品更多是集合了多个海外品牌,商品品类庞杂,供货渠道混乱,产品定位不明确,很多专卖店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后为了扩大销售面,早期的专卖店逐渐开始融入休闲及体育等领域产品的销售,形成以服务拉动销售,即户外零售+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模式,让消费者在户外运动中了解跟体验户外用品专业的功能性。该模式也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后期发展培养了一批特定的潜在消费群,成为传统体育用品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分支,但该时期我国真正的户外用品产业还尚未形成。


    阶段三:本土户外用品品牌涌现期,商场渠道大行其道。2000开始,国内本土品牌开始大量涌现,企业的品牌意识开始提高,逐步开始摆脱了生产型企业的属性,形成了一批采用“哑铃式”模式发展的完全品牌化市场运作模式。而在此阶段,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以及休闲观念转变,在市场需求提升的背景下,国内品牌开设注重品牌宣传、渠道建设,用以抢占市场先机。


    而在此时期的渠道建设上,随着消费群体的扩大,原有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发达城市的市场需要,成规模的户外用品商店开始寻求新的突破,一是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向连锁化发展,二是进驻本地商场渠道。其中,商场渠道大约在2005年左右发展到高峰,此后,户外用品店和商场店成为我国户外用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阶段四:大众户外休闲概念入侵,品牌与渠道实现良好融合,本土品牌发展势头正旺。2005年以后,除专业户外市场保持稳定的发展外,大众户外运动也受到国人的追捧。这期间国内的海外品牌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一部分专业化程度高的品牌在自身产品线的限制下,明确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将消费群体定位为专业人士。而多数产品线较全面、以服装类产品为主打的户外品牌则将目光放在更加广阔的大众消费群,产品在保留户外功能性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引入时尚设计元素,并开始尝试将户外运动的概念泛化,将其作为一种时尚理念进行推崇。当然这也为本身产品专业性能相对偏弱的国内户外用品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绝大多数品牌能够很快完成向大众户外市场的转变。


    也正是在这个户外消费热度不减的时期,品牌与实体商场及专卖店渠道的融合,以及网销虚拟渠道的配合,促使中国本土户外品牌迎头赶上,迅速取得一部分新兴市场并使自身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


    图1: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发展途径



    从欧美市场发展的经验看,户外运动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观念的转变及消费水平的提升。中国户外用品产业发展至今,在我国仍属于新兴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及消费升级拉动户外用品消费进入高速成长期。自1995年中国第一家户外用品商店在北京落户以来仅有短短十余年历史,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投身户外运动,产业在这十余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内本土的户外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2011年我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容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11年间扩大36倍,但较成熟的美国市场而言,仅约美国的14.24%,同时,较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而言,户外用品行业的市场容量也仅占其12%,可见,我国的户外用品行业未来仍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2012年我国户外用品零售额达到10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17%,同期的出货总额(批发额)达到7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60%。


    图2:中国户外用品产业规模发展情况



    当然去年至今,受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导致我国大众户外用品市场增速出现放缓的现象。据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户外用品行业出货总额和零售总额分别为73.9亿元和1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1%和34.9%,增速较2011年分别放缓33.1和16.0个百分点,当然这也与基数逐渐变大有关。但长期而言,我国户外用品市场较美国、欧洲及韩国等发达市场而言,尚存一定差距。


    首先,从市场规模及人均消费情况看,我国较户外用品市场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据三星服装研究所统计,2011年我国户外用品市场规模约为107亿元人民币,人均消费额仅为8元,而户外用品市场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及韩国同期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800亿、1600亿及300亿人民币,人均消费额分别为260元、530元及600元。


    其次,从户外用品的消费类型看,因我国户外运动兴起较晚,现阶段受制于户外配套场所、设施及消费能力有限,我国户外用品消费目前主要集中在徒步、登山、摄影及垂钓等基础户外运动穿着类消费,而露营、房车野营等户外装备类消费占比较低。


    图3:国内外户外市场规模对比情况



    而推动国内户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驱动因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1)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户外用品需求量的增加。现代都市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不少人开始热衷于户外运动,以此寻求身心放松,随着假期的增多以及私家车的普及,户外出行机会大大增加,而户外用品的功能性更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2)我国幅员辽阔,广阔及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为开展户外运动提供了丰富资源。3)消费升级效益逐渐由核心大型城市向下渗透至,二三线城市消费购买力的释放,推动对大众户外用品的需求;4)广泛的群众基础。


    综合看,我国户外用品行业仅发展了十余年,相较西方国家而言,尚未成熟,未来随着国人收入水平提升,户外消费领域细分程度提升,我国户外用品市场潜在提升空间较大。2011年我国人均GDP水平全球排名为第87名,目前,整体水平较低,而户外运动作为趋于消费升级后端丰富业余生活,满足人类亲近、挑战自然欲望的运动,其发展进程与人均GDP水平密切相关。据测算,当人均GDP水平处于5000元以下时,人们开展的户外运动仅限于郊游、徒步、垂钓及登山等基础大众类户外运动。目前,我国多数户外用品消费水平尚处于该水平。只有当人均GDP水平逐步提升,随着户外运动类别及场所的丰富,户外消费细分程度才能随之提升。据中国纺织商业协会用品分会副会长预测,到2020年我国户外用品行业销售可能将超过3000万的规模,行业仍具备良好的上升空间。只是行业过去几年经历了连续高速的发展,未来行业的增长将进入稳定较快的发展时期。


    图4:我国户外用品行业销售预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0-17 16:11:07
国内户外产品的技术、做工,包括人性化设计和国外顶尖品牌差别不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