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乙二醇市场需求广阔:乙二醇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化工基本原料,市场需求大。我国煤制乙二醇关键技术逐步突破,将有助于提高自给率。2015年国内乙二醇自给率将从2012年的31%升至44%:2012年,我国乙二醇需求量1156万吨,产量约360万吨,自给率31%;据业内人士预计,至2015年我国乙二醇需求量达1500万吨,产量660万吨,缺口840万吨,自给率升至44%,而煤制乙二醇将是一大补充。
传统乙二醇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乙二醇90%用于聚酯和致冷剂的生产,目前世界上乙二醇主流工艺是环氧乙烷直接水合法,核心技术基本由壳牌、陶氏化学等外企掌控,这也是我国自给率低的原因之一。
图1:乙二醇的市场需求大,用途广泛

图2:煤制乙二醇的工艺流程图

预计2013-2017年我国煤制乙二醇项目的总投资规模为400亿元:目前建成的煤制乙二醇装臵4套,合计产能90万吨/年,预计到2017年,我国煤制乙二醇总产能将达到330万吨/年,新建规模约为240万吨/年。
根据规划,我国“十二五”期间将致力于解决现有装臵的技术难点和技术瓶颈,实现装臵满负荷运行,推进煤制乙二醇技术多元化;
目前,我国已经可以生产出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GB/T4649-2008工业用乙二醇】规定的优等品标准的乙二醇产品。正在解决技术难点和技术瓶颈,争取实现装臵长周期满负荷运行。
据了解,国内规划建设的煤制乙二醇项目较多,目前比较可靠的有16个项目,而河南煤业仍有3套在建。
煤制油项目仍颇有争议:在诸多新型煤化工路径中,煤制油的争议最大,争议之声主要为:煤制油技术不成熟、能量转化效率低、经济性差等。
煤制油技术最早产生于1923年,由费托法(F-T合成法)实现了煤到油的转变,但由于成本过高和出于战略考虑,以往仅南非、德国在特殊背景和自身需求情况下进行了工业化生产。
国内的反对者认为:煤制油能耗高、水耗大、污染重、产品全生命周期能量转化效率低,项目的经济、技术、环保风险都较大。
但发展煤制油战略意义重大:我国发展煤制油,不仅需从经济性来考量,更应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而且从已投产的煤液化装臵实际运行效果看,煤制油项目已逐步具备一定的经济可行性。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近年来,我国常规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未来增量有限,需求侧却持续增长,只能依赖进口来填补缺口。
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6.2%,预计2015年将超过60%。在“高油价、低煤价”背景下,煤制油经济性提升:与其他新型煤化工路径相比,煤制油的能源转化率偏低,仅为25%左右,因此,其经济性较差。但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16万吨/年的间接液化装臵,在煤价为450元/吨、原油价格在85-90美元/桶情况下,项目经济效益基本持平。在当前高油价和煤价下跌的背景下,煤制油经济可行性提升。
图3:我国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但需求不断攀升

煤制油的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总体而言,煤制油技术已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但除了南非外,世界其他国家均尚未大规模推广。煤制油项目受煤种、煤质、储量以及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技术上仍然具有一定风险。煤直接液化:指煤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铁基)作用下加氢过程。神华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后,总规模设计年产油品108万吨。
煤间接液化:南非SASOL公司已工业化三代技术,建立了3个间接液化厂;此外,我国山西煤化所的铁基浆态床技术,在伊泰16万吨/年和潞安16万吨/年的煤制油项目中均已取得了成功。
图4:煤制油工艺技术——直接液化

图5:煤制油工艺技术——间接液化

煤制油的项目情况:截止目前,已经形成产能的煤制油项目包括:神华鄂尔多斯108万吨/年煤直接液化项目,伊泰、潞安、神华的三个16或18万吨/年间接液化项目,合计156万吨/年。
目前已经获得“路条”的煤制油项目有: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潞安长治180万吨/年煤制油,还有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制油、伊泰2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待批。预计,2013-2017年我国煤制油新建产能约为1344万吨,投资规模超过1800亿元,至2017年煤制油总产能有望达到1500万吨左右。
“十二五”期间有4个重点示范项目:中海油、伊泰、北京控股的2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潞安集团18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等。
根据规划,预计这4个煤制油重点示范项目将于2017年左右建成投产,届时我国煤制油项目每年将新增产能880万吨/年,总规模达到约1000万吨/年煤制油产能,预计总投资额在1000亿元以上。
从国家能源战略角度出发,未来仍将有较大规模的煤制油项目获得许可;预计至2017年,我国煤制油产能将超过1500万吨,2013-2017年新建产能约为1344万吨,投资规模超过1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