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通州永乐店镇熬硝营村村民白金福日前向媒体自曝为竞选村主任一职,他连买选票带吃喝,砸进去150多万元贿选却依然落败。原因是其竞争对手出手更“大方”,总贿选金额高达200多万元。(《京华时报》11月26日)若是早些年看到这则新闻,就算打死我我也不相信,但放在今天,我却觉得很符合“中国国情”。
就拿笔者家乡泉州永春来说吧,以前没什么大型工程项目,自然没几个人热衷于选村官。但近几年来,随着丧葬改革的开展和高速公路的修建,一些地方的村官也成了“香饽饽”,人人欲得之而后快。去年夏天,笔者在厦门做社会调查时,就了解到厦门北部某开发区的一个村在选村官时,几个候选人用钱打起了“仗”,光是给选民送钱就送了十几万。当地人谈起两头收钱的情景时还不禁露出满脸的喜色,真不知是该为他们高兴呢,还是为他们悲哀。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人为了当村官而不惜花巨资贿选,决不是简单地想“为人民服务”,而他们所捞回来的本钱也不可能跟选民毫关瓜葛。就拿北京通州的这个村子来说吧。此前,白金福“个人资产上千万,在村里开一个占地上百亩的彩钢厂”,而他哥哥“恰好”是前届村委会主任;跟他竞选村官一职的杜友俊在当地也是一号人物,“在村东口经营一个占地上百亩的鑫安达管道制造厂,平时经常包揽当地的工程”,而他的亲戚也是村中一官。如今,“永乐店镇已被正式划为开发区,熬硝营村有很多工程建设”,光是征地款就高达2700多万元。难道双方不惜血本地选村官,真的就像白金福所说的,“是为了当选后能监督村里的财务,达到权力平衡”?这种话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吧。
白金福在向记者解释的时候,一不小心就露出了本相:杜友俊上台之后,利用手中职权,把村里的水利、道路等所有赚钱的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分派给自家人,工程中所用的水管等材料也由他自己的工厂生产提供。“什么好事他都给垄断了,别人根本没份儿”,包括他在内的一些村民“看不下去了”。——原来他所谓的“权力平衡”,最终还是为了在工程建设中分得一杯羹。只要回报够丰厚,别说是一两百万了,就是再往上翻一番,还会有人抢着当这个村官,恐怕人还不少。
我们并不能因为白金福的“动机不纯”,就认为他的举报和解释毫无意义。相反,这里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要“监督村里的财务”,就非进入权力机构不可?难道普通村民没法监督吗?为什么村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分配的时候,“别人根本没份儿”?不弄明白这些问题,便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地方为了选村官而不惜下血本。而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同样不少:这么多钱、这么多工程跟当地的村民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当地政府机关、检察机关对此又是持怎样的态度?上下级的关系如何?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有人敢道德败坏;只要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有人敢践踏法律;只要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有人敢铤而走险。”如果把当村官也视为一种投资的话,人们对它的热衷程度便也遵循市场规律,重视投入与产出。我想知道的是,对于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