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http://yongqinwang.blog.sohu.com/60512767.html
我为梁晶工作室组织翻译的梯若尔著《公司金融理论》可望在今年9月份出版,提前将我为中文版写的译者后记放在这里,让大家先睹为快。
译 后 记
这是一本厚重的巨著。梯若尔教授光写作起码就花了6年以上的时间,因为2002年12月份他在武汉大学讲“公司金融”的短期课程时用的就是2001年的手稿了,再加上酝酿和前期的准备工作,这本书花费的时间不下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所以,当今年1月份“梁晶工作室”通过陈志俊博士问我是否愿意承担梯若尔的新著《公司金融理论》一书的翻译工作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尽管自己还有繁重的教学和研究任务。
公司金融是近年来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信息经济学和合约理论的工具从根本上改写了公司金融领域,本书就是过去三十年该领域理论进展的结晶。公司金融理论和实证研究虽然在不同的主题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浩如烟海的文献分散在不同的学术期刊上,这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作为一个卓越的理论经济学家,梯若尔具有罕见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总能在看上去不相关的主题背后找到内在的理论联系,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用一个非常简洁的框架将诸多的主题串了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一统江湖”之作。
梯若尔是写高级教科书的高手,就像他1988年的《产业组织理论》和1991年与弗登伯格合著的《博弈论》迄今仍是各自领域里最权威的标准教材一样,我相信,在未来的很多年内,这本《公司金融理论》也必将是该领域的标准教材。据我所知,美国的有些院校的信息经济学和合约理论课程干脆就用这本《公司金融理论》作教材。如果说《产业组织理论》是博弈论应用的范本的话,那么《公司金融理论》则是信息经济学和合约理论应用的范本。虽然梯若尔是一个理论经济学家,但是这本书却对过去三十年的实证文献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因此对于从事实证研究的学者也同样是有价值的。
本书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除了理论本身的学理意义之外,还为理解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本书的理论对于理解转型中的公司治理、银行改革、资本市场、产业组织形式有着比较直接的含义;本书的理论也可以用于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问题,如农业组织、农村信贷等,甚至对于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也会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对这样一本权威的著作,我们所要作的就是不负众望,尽最大可能保证翻译的质量,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译本。在接受翻译任务后,我精心组织了翻译团队,他们对合约理论的文献都比较熟悉。在我们各自完成翻译的章节之后,我再对全书译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译工作,对有些新术语往往斟酌再三,直到找出一个满意的词汇为止。
本书的中译本之所以这么早就可以与读者见面,与梁晶女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要非常感谢梁女士对此书翻译和出版的热情和关注,也非常感谢何云编辑的认真高效的编辑工作。在最后统稿的过程中,我的朋友薛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非常感谢他。尽管如此,这个译本一定还存在一些纰漏之处,作为本书的总译校,我愿对此承担所有的责任,真诚地欢迎读者的批评指正。
王永钦
2007年8月19日于复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