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重要市场。2011年中国机器人出货量达到2.3万台,占全球出货量的13.8%,全球排名第四,同比增速达51%。2004年-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复合增速为29.7%,2009年-2012年复合增速达到71.9%。
图1:中国工业机器人历年销量

图2: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领先

人力成本上升是催生机器人需求的根本因素。2000-2012年,国内制造业工人工资复合增速为13.8%,近三年出现加速上升趋势,同时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密集地区更是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与日本60-80年代类似,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导致劳动力成本出现快速上升,日本在70年代中期掀起机器替代人工的热潮,机器人产业获得迅猛发展。
图3: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快速增长

图4: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趋势

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的现状也迫切需要改善。国内劳动者工作时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当前大量独生子女成为工厂用工主力,对于工作环境和业余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于重复机械的制造工作和长时间劳动的忍受程度降低,这也成为制造业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1:一线工人薪资水平、工作时间和创造价值比较

制造业升级是另一重要推动因素。除了人力成本上升以外,中国的土地、环保及运输成本同样快速增加,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不断被蚕食,在转型压力下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采用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有利于提升产品品质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图5: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驱动因素

投资收益提升有利于机器人快速推广。机器人本体标准化程度较高,国际价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ABB、安川、库卡等机器人巨头均已经在国内设厂,机器人本体的成本和价格出现下降趋势。以一台普通的165KG弧焊机器人为例,当前外资品牌价格在40万元(国产价格在20-30万元),较5年前已下降一半以上,正常情况下可替代4-6个工人,2年即可收回成本。制造业企业注重成本竞争,行业内如果出现一家企业依靠机器人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则会迫使其他竞争对手跟进,所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灯塔效应”。
中国在2010年制造业产值达到1.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从保有量来看,2011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合计仅7.4万台,同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制造业大国相比处于极低水平。
图6:2011年主要国家工业机器人保有量

图7:2010年主要国家制造业产值比较

从相对指标来看,中国相对每万名工人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22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5台,更远低于韩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图8:中国机器人渗透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中国机器人采购额占所有机器设备采购额的比重仅为3%左右,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占比均超过15%,中国制造业的装备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表2:主要国家工业机器人采购占本国机器设备采购的比重(%)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应用最为广泛。国内合资车企率先在中国制造业领域引入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其他制造业的机器人普及率较低,因此我国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行业占机器人总需求的50%左右,高于全球水平。
图9:全球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分布

图10:中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分布

单纯从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来看,我国仍处于极低的水平,但相比汽车行业,我国电子电器、金属加工、食品饮料和烟草等一般制造的自动化水平更低,这些产业的机器人渗透速度将显著高于汽车行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已经纷纷加入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改造行列,代表企业如富士康、格力电器、海鸥卫浴等,国内一般制造业的自动化改造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自动化改造将使得这些行业的竞争态势发生改变,“灯塔效应”将使得机器人生产模式快速普及。
表3: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世界比较

国内机器人产业未来三年复合增速将超过IFR预测的15%,有望达到25%-30%。从渗透率角度推算,预测未来行业具备5倍以上的市场空间。
图11:未来三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