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660 7
2007-11-29
然中国政府承认,缓解因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搬迁更多库区居民所需要的成本在急剧增加,但它表示,三峡工程仍是一项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称,政府早就认识到三峡项目存在弊端,问题在于如何去克服。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证明这项工程的结论是科学的。

汪啸风是在日前中国国务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述的。这是今年秋季早些时候包括汪啸风在内的政府官员承认三峡项目存在问题以来,政府就三峡问题举行的最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

汪啸风称,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由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三峡大坝建设引发的严重山体滑坡破坏了环境、库区搬迁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下降,外界对三峡项目的批评不断升级。汪啸风此番正面评价似乎正是为了平息这些“反调”。

据汪啸风介绍,中国政府最早划拨的三峡移民资金是400亿元人民币,去年又追加到529亿。此外,政府还拨出120亿专项资金用于治理三峡的地质灾害。

汪啸风称,政府最近出台了“7+1”专项计划来治理三峡库区污染和监控滑坡事故,如果今后扩大推广,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汪啸风表示,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不能说今后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滑坡等险情,但政府会密切进行观测,相信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汪啸风此番表态折射出中国政府对待三峡项目的态度发生了一定转变,至少在公开场合是这样。新华社今年9月曾报导,包括汪啸风在内的政府专家曾在一次有关三峡问题的会议上表示,担心三峡大坝会演变成一场”环境灾难”。这些专家的讲话被中国媒体广泛报导,新华社还曾引用《华尔街日报》8月份的一篇报导,其中谈到了三峡工程引起的滑坡等当初不曾预料到的后果。

新华社9月份引用汪啸风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称,绝对不能放松对三峡生态环境问题的警惕,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据汪啸风称,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早些时候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也提出要重视三峡的环境问题。

三峡地区人口密集、地质结构脆弱,且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外界一直在提醒在该地区修建大坝可能造成的后果。

坝体高达185米的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动工。此前中国内部对于三峡大坝的利弊曾争论多年,使得该项目被长期搁置。随着大坝的建成,长江的四川至湖北段被封闭形成一座绵延640公里长的水库,约140万人因此搬迁。到2009年,水库水位将提高到175米的最大高度。

从汪啸风和其他政府官员这次的讲话看,他们似乎在否认三峡问题之严重超出了此前预计。汪啸风此次重申之前提到的观点说,三峡的水污染问题仅限于长江支流,而且滑坡现象在大坝动工前早已存在。

此外,他还否认政府动员坝区和周边贫困地区的400万居民搬迁与三峡项目有关。地方官员和研究人士声称,为缓解污染和贫困问题,长江坝区沿岸至少有200万居民要重新安置。之前,三峡地区已有数百个村庄为大坝建设让地而搬迁至地势高的地区,导致贫困问题进一步加重。

尽管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已先后投入数百亿元,但看来这方面的资金还要增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也出席了此次记者会。他指责西方媒体大搞妖魔化、夸大了三峡大坝的问题。他说,希望不要把一只小猫说成是只老虎。他的此番讲话赢得了在场中国记者的掌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29 15:46:00
悲哀!三峡对环境的破坏是无法挽回的.个人认为是失败的工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9 21:02:00
到三峡去实地考察一下,听听当好居民的意见,掌握一手资料再来发表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0 16:10:00
0000000000000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8 16:43:00
“利在千秋”,对谁有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5 10:44:00
三峡工程如果推迟10年上马,结果只有一个:停建。今天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已与10年前迥异。时代进步了,失败的工程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包袱是无法轻易甩掉的,只有负责任的背下去了,并努力背好,不增加新的历史负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