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侯金亮
2012年的热词中,“屌丝”比较火,自从这个词诞生以来,颇受追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人自称屌丝”,里面有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求职的大学生、月入上万的白领、令人欣羡的公务员、掌握话语权的媒体人等。这显然超越群体的一个词 不是仅仅追赶时髦那么简单,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心态,有个人心态,亦有群体性心态。
与“妹纸”、“骚年”、“节操”、“伤不起”……一样,“屌丝”诞生于网络,是网络俗文化的一种。将自己划入“屌丝”阵营的人,往往将“屌丝”作为一个自嘲的工具,有点自我矮化的意思,某种程度上,近似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如有人所说,“网络精神的最核心部分往往在于敢于自嘲,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
《新周刊》认为,“屌丝”文化是一个植根于网络和青年之中的语言现象。这个在一些人看来不雅观的词,被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和认同,有人发微博称,“屌丝心态就是将个人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视为外界对个人本身的迫害。”如此定义“屌丝心态”未免有失偏颇,那些“自称屌丝”的人中,有很多卓越分子,甚至是某些人眼里的“高富帅”,生活的很滋润。“屌丝”只不过是一个表象符号,所折射的是一种社会“弱势心态”。
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理应是那些出于社会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话语权都脱离开社会主体的人群,比如城市打工者、失业人群和贫困人口等。但是当今,人人都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恰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所言,“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依然比较普遍,底层认同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六成多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社会不公平,此前有调查称,七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层。几乎可以肯定,若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强势群体的日子也不好过。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当今社会,很多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泛化的弱势群体看似有些矫情,但我们却能管中一窥,探究人群中真实的弱势心态,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在蔓延。
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讨论“屌丝”这个名词时谈到,“现在这个利益团体越来越固化,甚至于有世袭的态势,这也就是说你那些‘屌丝’,或者说很多这些中下层,一种绝望,就是你没机会。所以我就为什么特讨厌那些个教人成功的那,我觉得看着都像骗子,就是说你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社会,他有机会吗?他卖羊肉串,让他去什么街头摆摊,让他大学生创业,有几个能创成李嘉诚的。”而此种解释还不全面,没有上升机会或没有上升能力的人认为自己是“屌丝”,而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群体也有弱势心态。
整个社会呈现了这样的图景:农民工认为自己收入低廉,权利无保障,生活无力;大学生认为上升渠道逼仄,前途渺茫;白领们则认为社会压力太大、房价和物价太高;富人们认为生活缺少安全感,社会仇富心理太重,纷纷移民海外;官员们认为维稳压力太大,社会仇官情绪太浓,选择当“裸官”……
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苦衷和怨气,都有各自的焦虑和紧张。去年发生了数起医生被砍、被杀事件,行凶者认为医生太冷漠,看病太贵、太难,将一些体制弊端归结到医生的头上,而在他人眼里的“强势群体”医生,认为自己才是十足的弱势群体,工作很累,还得不到病人的理解,匮乏安全感。
弱势心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底层互害”,斗不过强势利益群体,就将拳头挥向更弱者,近几年来发生的校园血案就活生生的例子,那些歹徒的动机竟然是借此“报复社会”。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建农表示,“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经过心理的‘哈哈镜’,造成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社会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甚至萌生泄愤欲望。
学者许子东调侃到,“整个欧洲19世纪,18世纪所谓起来的文学各种各样都是一个弱者去挑战一个强者,他都是看中的一个出身低的男人,看中的一个漂亮的女的,可那女的属于另外一个阶级,然后他想尽办法,最典型就是爬阳台,要抢到这个女的,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屌丝逆袭。”
伴随“屌丝”出现的就是屌丝逆袭,若要真正消解“屌丝”们的无力感,紧靠他们自嘲和自我矮化是不够的,弱势心态蔓延是一个社会性课题,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可个人的努力需要获得相应的回报和内心归属,且活得有尊严。不可否认,公平正义才是消减社会“弱势心态”的良药。
走出弱势心态的阴霾,需要不同群体间加强理解与沟通,多一份包容与理性,还需要重塑社会公平正义,提速体制改革,促进权利公平、分配公平、机会公平等。唯此才能培育自信、平和、积极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