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5408 3
2007-11-29
牐犘〉苈也拢感觉好像央行是以名义GDP为指标,具体是什么,请高人指点。
  
  个人感觉德国式的货币指标不错,同时有一个中期的通货膨胀指标,这样让百姓比较清楚。
  
  反观央行,好像没有承诺什么,比较含糊,没有定一个量化的指标。这是不是在学格林斯潘时期的美联储呀,但是感觉美联储在控制方面要强于央行,而且格林斯潘的个人能力也很强(这种完全依赖少数人的方式,小弟以为不太适合国内,因为国内金融精英的确不多)。顺便问一下,美国现在实行还是货币学派的政策吗?
  
  个人认为,从结构上考虑最好让央行把一些东西量化(至少要有中期的通货膨胀),便于监督,如果和主要负责人的任用挂钩,我想效果会更好。
  
  当然,央行也不容易,比较其独立性好像比较差,ZhengZ压力比较大的说。
  
  
  恩,希望高人能够指点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29 23:45:00
货币供应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1 12:25:08
所谓货币政策的“名义锚”,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规则,用来对一国货币对内价值或对外价值进行限定,其选择有两个考虑:一是通过设定“名义锚”可以提供物价水平被唯一确定所必要的条件,进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从而在长期内保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二是“名义锚”能够对中央银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动机以及ZF的通货膨胀偏好形成约束,从而抑制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成功设定“名义锚”,能够充分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在本质上,“名义锚”是一国货币政策盯住的名义经济变量。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名义锚”主要有三种:汇率目标、货币供应量目标和通货膨胀目标。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明确公布“名义锚”变量,但在操作中货币供应量和汇率事实上充当了“名义锚”的角色。从1993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1996年正式采用Ml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1998年后每年会提前公布下一年度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并根据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随时调整。同时,1994年以后多数时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都被限定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事实上有义务同时维持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的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28 22:21:08
楼上有道理。我国的汇率在96-08年的时间内,至少应该算是事实上的名义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