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云商今日下午宣布,PPTV已获得苏宁云商与弘毅投资的联合投资,投资规模为4.2亿美元。其中苏宁云商出资2.5亿美元,弘毅投资出资1.7亿美元,苏宁占PPTV总股本约44%,成为第一大股东。 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称,投资是苏宁全面互联网化,加速转型的关键步骤,是苏宁推进数字内容产品,布局引流入口,进行精准营销,创新互联网文化的标志。与苏宁一同投资的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郭文表示,投资PPTV的意义在于,PPTV可以整合苏宁与弘毅的资金、资源和渠道优势,实现和硬件厂商全面合作,整合内容,以快速投入OTT市场,实现全时智能视频解决方案。 在今日下午的发布会上,此前一直谋求独立发展的PPTV CEO陶闯称,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生活体验服务阶段:第一是数字娱乐,即视频;第二个就是电商。互联网显示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线上线下结合、软硬结合的趋势。“苏宁+PPTV+弘毅”能够实现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 自2013年初宣布战略大调整,公司更名苏宁云商后,苏宁这“进击的巨人”没有停止进击的脚步,转型平台电商,申请成立银行,获虚拟运营商牌照,进军金融业务……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让其在资本市场获得了足够的关注。 而据电商人士龚文祥的今日的爆料,今日下午苏宁除了将宣布投资控股PPTV的消息外,还将公布全资收购满座网的消息。与此同时,目前,苏宁正与大众点评洽谈收购事宜。 此前PPTV与苏宁一再传出收购传闻。目前,网络视频行业正加速整合。此前,优酷、土豆宣布合并,爱奇艺、PPS委身百度。作为烧钱的业务,PPTV曾多次传出现金流紧张的传闻,为此,有分析人士就认为,PPTV也会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依傍的“大款”。另一方面,苏宁作为以家电起家的传统零售企业,收购以视频、数字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意义重大。 据各大门户网站早前的爆料,苏宁和弘毅将在香港成立一家新公司,将PPTV的资产置入,而在新公司中,苏宁将掌握控制权。 据了解,受京东等家电电商的冲击,苏宁、国美等传统家电零售企业前几年下滑非常厉害,苏宁的股价也一度跌至5元左右。但自苏宁宣布更名进行战略重大调整后,股价也一路走高,9月份在一系列的动作下,股票甚至上涨60%,达13元左右。 在注重概念的资本市场,充实产业链的收购往往可以起到短期内利好股价的影响。因此,上述消息对苏宁而言无疑又是一重大利好。 不过,有分析人士也指出,苏宁的一系列动作尽管可以短期内利好资本市场,但作为苏宁云商核心业务的苏宁易购一直提振乏力,购物体验不佳,很有可能会影响苏宁的年报表现。届时,资本的溢价也将经受考验。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OTT 是“Over The Top”的缩写,是通信行业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这个词汇来源于篮球等体育运动,是“过顶传球”之意,指的是球旁路了运动员在他们头之上来回传送而达到目的地。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 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如国外的谷歌、苹果、Skype、Netflix,国内的微博和微信。Netflix网络视频以及各种移动应用商店里的应用都是OTT。不少OTT服务商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和计费,使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根本无法触及管道中传输的巨大价值。在固定网络领域OTT企业和运营商竞争冲突并不明显,固定宽带网络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均能获利。但到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技术和环境的变化,一方面OTT企业开始严重侵蚀运营的利润,另一方面免费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运营商和OTT企业的冲突加剧。OTT的出现,是一个必然,在信息基础设施趋于更大容量和带宽、用户需求被引导的现象开始大规模发生,给用户带来了大量的便利应用和钱包份额的转移。 目前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OTT业务就是微信。腾讯和运营商之间的冲突已经日趋严重,最近包括媒体和高层都在隔空对话,各种观点和态度也一一呈现和清新。 国外:电信运营商的话音和短信业务正在被WhatsApp、Kik、Kakao、Fring Skype等OTT业务替代,智能手机OS提供者通信平台,如FaceTime、iMessage 、Google Talk等的不断扩张加大了这种趋势。OTT已使25%的欧洲运营商损失了5%以上的收入。Ovum监测到,2011年OTT仅对运营商的短信收入的影响就为140亿美元,预计2012年其短信收入损失将增加到230亿美元,2016年将达540亿美元。 国内: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4年最低。而按照去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11%来计算,事实上,人均短信发送量下滑了9%左右。正是由于腾讯微信、新浪微博等新式交流应用,对传统通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腾讯一家的流量,就占据了中国移动40%的总流量,庞大的流量负担。 原始的电信网络设计,信令主要用来控制语音信号,同时有很多的信令空闲,于是这些空闲的信令被利用了起来,也就产生了后来的短信,与短信一样微信也占用了大量的信令资源。一般情况下,当信令指明“正确道路”,信息已沿着正确道路传输后,信令就不再占用信道资源。但是,包括微信在内的OTT业务,为了保持永远在线,会频繁发送信令,即使不传递任何信息,也会发送信令,时刻提醒对方“我在这里呢,我马上准备和你讲话了”,这样“六车道”的信道就被OTT业务“频繁喊话”的信令挤占了4车道,指引语音、短信以及其他数据业务的“带路人”都拥堵在剩下的两个车道上,从而导致网络连接无法建立,引发网络拥塞甚至产生雪崩效应。曾致广东移动、河北电信等地运营商的网络瘫痪。 微信占用了用来控制语音的大量信令,导致通话质量的下降是确实存在的现象。但是短信的使用频率和数量是远远不及现在的微信的,这也就导致了原本空闲的信令资源已经不够使用,也影响了语音的通话质量,压力全部给了运营商,而腾讯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所以运营商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知道短信、电话是通过CS(电路交换)业务实现的;上网是通过PS(分组交换)业务实现的,但现在有了微信(OTT业务),使业务模式发生了改变。通过PS这条路,实现了以前只有在CS这条路上才能实现的功能(短信、电话等),并且CS业务的特点是独占资源,PS特点是共享资源。 占用信令的不是只有微信一个产品,智能手机上的绝大多数APP都需要占用信令通道,它们需要定时与服务器通信和连接,确定在线状态,更新和提醒App。既然信令是具有Push notification的智能机的通用问题,光把微信拿出来说事肯定是不对的。那么这到底是中国移动2G网络不适应智能手机发展,需要升级换代的问题,还是三大运营商的共性问题?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似乎并没有提及信令占用的问题,反而中国电信的董事长表态3G业务原本就已经是以数据为核心,因此微信将会与数据业务产生协同作用,两者目前不存在矛盾。 目前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是刚刚浮出水面,还没有到达真刀真枪上场的地步。近期也可以看到运营商和腾讯隔空喊话,交流也比较频繁。至于怎么谈、何时谈,我们也并不知道。腾讯在拖,是等着微信继续壮大;运营商一边拖一边闹,企业所有权虽然不是自己的,但要为企业业绩趋缓找个外部借口,另外拖的原因也在于三兄弟的意见也不会统一,内部竞争程度甚至大于外部威胁的重要性。在三运营商的网络上,开辟专用高速公路,由腾讯付费租用,至于微信向不向用户收费,腾讯自己来定,运营商不向用户收取该部分的流量费。凡是涉及到语音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都纳入到电信管理体系,适用网间结算,腾讯自动成为电信运营商之一。考虑到腾讯为运营商带来大量流量收入作为对冲,所以结算成本会极低,运营商将这种模式扩充到其他互联网公司。
wxfwolf 发表于 2013-10-29 18:01 分享一下 什么叫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