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刘聿纹
在全球经济扩张的年代,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以扩增的产能来换取经济的收益,主要依赖的就是资本、土地、劳工。企业中的管理者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其责任是运用并管理公司的资源,标准化运作程序。组织里的人除了必要的分工之外,往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标准与正确,他们属于企业资源的一种。而企业管理者之所以成为管理者,其学历、经历、年资往往是关键,也是管理者权力的来源。
然而,现今管理者扮演承上启下的责任不变,面对的情境却已不相同。如果开口问问现在的各个经理人,是不是自己什么都会?能力比部属强、比部属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是不是业务运作中所面对的所有情境与问题,管理者都已有经验并了然于胸?是不是用自己的位阶管理,就能让部属心服口服地工作?其实不然。
职场世代转换 部属也能开除老板
笔者从台湾到中国,常听到主管们表示,80 后不好带,90 后更难教等困扰。不仅仅只是世代的问题,管理者与部属间主从关系的改变,就足以让管理者难以招架。
90 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在网络化与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成长,信息的透通使得学习情境变跳跃,小朋友懂的不比大人少,主管能获得的信息也不一定比年轻一代多。当下年轻一代员工,想法与创造力多元,看待职场伦理的角度也与主管不同,随时可以开除老板。其次,组织所面对的内外情境与状况,往往管理者也不曾经历过,甚至必须与部属同时间面对。如果主管相信以自己的年龄辈份、学历优势、技术优势或经验优势就可以强压部属,往往得到空虚与挫折感。
曾经遇过外商公司高阶主管,虽然仅大学学历,年纪又轻,但她靠着工作上疯狂的热情与超人的业绩,一步步升到高阶主管的位子。随着任务层次越来越高,她带的人员数也越来越多,管理上难度越来越高。部属来自各地绿林好汉,几个哈佛、剑桥的部属聪明绝顶,常让她想破头也不知该用怎样的管理方式,才能应付各种难题;处理部属中能力强、聪明但是配合度低的人,也是一大挑战;甚至需要用尽办法提醒与追踪部属总是迟到早退的情况,同时得应付顾客层出不穷的难题,心理压力不在话下。
直到她自己转型成为企业教练,她的心态变了,心境完全轻松了,情况也才有了转机。教练式领导使主管能坦然面对部属能力比自己强,只要诚恳待人、相信部属且相信自己,并适时拨正、启发部属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通常带人的各种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领导没有想象中困难,团队也会变得和谐,而人员们所发挥出的创意也会超乎想象。
「非指导」发挥部属潜藏能量
到底什么是教练式领导?依据国际教练联盟ICF 对教练的定义是:「教练」是透过和客户发人省思与富创造性的合作探索过程中,启发客户发挥出最大的个人与专业潜能!教练认为每一位客户都是他自己生活与工作上的专家,并且相信每一位客户都是具有创造力且丰富资源的一个完整个体。
而「教练式领导」则是进一步把教练与客户的关系转换在领导上,它指的是:以「非指导」的方式帮助部属发挥潜力,以达成最佳绩效的一种领导方式。
在职场中常有指导、命令与教导等方法,与教练式领导有极大的不同,分别举例说明:
1. 指导
例如:如果对同仁说:「你先寻找可能的供货商,进行分析后再确认合适的采购对象。」这叫指导。
2. 命令
命令是给予指令,像是:A负责什么工作,B 负责什么工作,何时完成,标准如何。
3. 教导及训练
尤其是在职训练(On the Job Training, OJT),则是在工作场域里有计划或随机地教导人员,常见的教导方式是:「这个要怎么操作,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或者是「当看到红灯时表示冲床正在进行,不可以打开门,要等到什么情境再进行下一个动作」等。以上3 者皆与教练式管理不同。
目前如GE、Intel、可口可乐、ExxonMobile等大型企业皆长期运用内部教练制度来辅助高阶管理人,在面对多样多元的各种情境,启动人员发挥潜能;甚至于雇用外部专业企业教练进行辅导,定期与不定期的教练公司内的高阶主管。
教练 念转与心转导师
总而言之,教练式领导者必须相信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个体,需要被爱与肯定,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完全地负起责任来。而领导者必须无我、不评断,才能够帮助部属成长;更需要有无私与利他的精神,才能够成为被尊重的领导人。
有句话说:如果光逆着你,你看到阴影;如果光照着物体,你看见光亮面。企业教练即是一个「念转」等于「心转」的过程。管理者要转念,转换自己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领导者无我、利他,当相信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人只需要经由适当的启发,便会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