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flamingstone在2007-12-6 13:22:00的发言:
我觉得,经济学家的任务旨在探求经济规律,研究怎样让我们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为有效。但其一定要明白其研究的目的,即让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社会福利,不仅仅是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还包括其他很多无形的东西:如国民生活的安定感、满足感,闲暇享受、对未来的乐观等。经济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的发展绩效,如果仅按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效率比、物质积累速度来衡量,那必将发展为一个冷血竞争、不讲规则、只讲实效的丛林社会。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吗?如教育改革,只有付得起高昂学费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大学,从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原则来讲无可厚非(所谓价高者得,资源只有被出价最高的买家使用才能发挥最高效率),但你觉得这不荒唐吗?教育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好的教育体制应该是:让那些有天赋、也愿意付出努力的有潜质的人通过教育成为人才,并最终利用自己的才干回报社会。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只有好的教育,才有好的国民,而只有高素质的国民,这个国家和社会才有希望。如果用经济思想来办教育,那只会误国误民。
而所谓经济学家的一些言论,实在太过荒谬,一种有代表性的言论是:教育使个人和家庭受益,因此教育投资应该由个人和家庭来承担,因此从谁投资、谁受益的角度来看,高校应该提高收费,让个人和家庭来为教育买单。这种逻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太过正确了,但实在大谬:教育真的是使个人和家庭受益了,但是,难道个人素质的提高,对社会和国家就没有一点外部性吗?
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不能光讲经济,其实很多经济学原理都是事后解释性质的,社会经济的本身发展大大超过了经济学家的智慧。现在的经济学研究有点霸权主义,甚嚣尘上,挤占了很多其他人文学科的舆论空间,我们还应该有很多其他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在经济学之下,有的还在其之上。让经济学成为显学,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反应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功利化和世俗化。
为什么说楼主是没有观点的呢?看得出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说的很多事情就在我们周围。现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扩招,还有成人教育、二级学院(他们的学费是正规本科的两倍还多)。。。。学校赚了不少钱,但是学校的资源却变化不大,不变的资源被更多的学生所稀释。现在一个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就可以看出。
另外教育的外部性楼主是明白的,不过有人没看到,或是不懂反问句吧。
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些过头,但却是和他的正文匹配,经济学大多是事后解释,张五常也有这样的观点的(见经济解释三卷本的前言),但是经济学(至少是曾经在国内占主流的经济学)在作为社会发展的策略时,是有它的弊端。原来我们一味追逐GDP的数字,但是却忽略了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现在人们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消耗,这也是事实啊。人们的福利确实不好度量,我比较赞同郎咸平对小康的定义“不是人均收入是多少,而是人们看得起病,住得起房,退得起休”(2007年博鳌论坛的讲话)。记得今年CCTV2的一次《对话》栏目,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是嘉宾,他一味地说说现在的经济增长是良好的,因为GDP数字增长较快,而且较为平稳,波动不大(也就是统计上的均值相对较高,方差却较小),但当主持人问他,那么经济增长的质量,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时,他却避而不答。看得出经济学的实用性是有问题,或是我们没有用好这门学问,但是经济学的确是现在社会的显学,所以楼主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经济学从他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更注重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在前两年郎顾之争时(关于MBO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从我们国内的经济学主流张维迎和郎咸平之争,也大概可以看出国内主流经济学的一些问题。有一本书《郎咸平旋风始末》2005 江苏人民出版社 大家可以去看看,此书搜集了有关当时事件的一些论文和评论。
楼主这篇文章的正文是不够严谨,正如有人说他没有注明里面一些论据的出处,不过这是一个论坛,主要的是表明自己的思想,和网友们交流。严谨当然更好,但是不成熟的想法,依然可以摆出来大家讨论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7 13:51:5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