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论文特别是学术论文,有两点令人头疼。一是晦涩,很多论文用词用语晦涩生僻,句子既长又绕,难以看懂。二是很冗长,一个问题,讲了半天,还看不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论文为什么很长,而且还越写越长?原因很多,这里谈两点个人感想。
一是缺乏原创思想、独到观点。一些“研究者”不刻苦钻研、深入思考,没有原创思想、独到观点,又想出“成果”,怎么办?就只好收集大量资料,引用很多文献,重复别人的观点,甚至重复人所共知的常识。这样的“成果”,短是不行的,短就显得没有分量,容易让人一眼就看出肤浅。于是“思想不够,资料来凑”,以数量掩盖质量,以长取胜,论文写得很长,实际上没有什么新思想、新观点。我们看到,论文的“长”和“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二是“学术规范”的限制。看人家的论文怕长,自己写论文还不得不长,这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研究一个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反复研究,写出一篇三四千字的论文,直接讲自己的思想观点,寄给某刊物,但被告知不符合规范,需要你交代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参考了哪些文献资料,引用了别人什么观点。只好按人家的要求办,不着边际地交代一大通研究背景,罗列一些文献资料,牵强附会地引用别人的很多观点,结果一篇本来三四千字的论文,就拉长到八九千字,甚至一万多字,长论文就这样写出来了。表面上引用参考了很多文献资料,而自己的思想观点却被淹没了。
论文怎样才能写短些?
首先要刻苦钻研、独立思考,产生原创性思想观点。自己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思考,所产生的原创性思想观点,写成论文,哪怕很短,也是很有分量的、很有价值的。美国学者纳什,1950年写了一篇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问题》,只有一页纸。就是这篇短得出奇的论文,却成了博弈论的经典文献,它给出了博弈均衡的定义,证明了博弈均衡存在定理,被学术界称为“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原理。纳什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次改进学术规范,鼓励原创性成果直接表达。这里说的是改进学术规范,不是说不要学术规范。在学术研究中,要遵循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在论文中,需要时,必要的研究背景应该交代,确实引用别人的思想观点、参考文献资料,都要注明。但是,独立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原创性的思想观点,确实没有引用其他文献资料,可以直接表达,不需要搞得很繁琐。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以极其简洁的论述方式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是物理学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这篇论文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文献,也没有引用别人的什么观点,这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如果按现在一些“学术规范”要求,这篇论文不知要写得多么长,也许要写成一本大部头的书才行。过多引用、重复别人的观点,实际上就很难产生原创性思想。(作者李志昌系中共云南省楚雄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http://www.nssd.org/index.php/article/view/id/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