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搅起了石油泡沫?
来源 《财经》

谢国忠认为,油价高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机。市场上500亿美元的资本流动却使消费者每年要为石油支付超过2万亿美元。
【背景】尽管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正面临经济衰退风险,但2007年以来,油价却不断冲击新高,上涨了近60%,甚至逼至100美元/桶的高位。
专家认为,美国几乎占世界石油消费的四分之一,或是中国石油消费的三倍。如果美国经济衰退,即使中国和印度经济依旧增长强劲,全球石油需求同样会减少。但事实是,随着次贷危机形势日趋紧张,石油价格反而激升。这里,弱势的美元被当作是最大的原因。但美元贬值反映的是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而衰退将会打压油价,油价却还是以远超美元贬值的速度在不断上涨。很显然,美元贬值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一现象。
那么,油价泡沫的主因何在呢?
本刊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油价高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机。
他说,自2003年以来,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原油期货交易量已经翻了30倍。目前,市场每日总需求大概在8600万桶左右,而期货市场总的交易量已经是这一数字的20倍。历史上,原油期货是石油的买卖双方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因此,原油期货价格应该可以反映未来原油价格的走势,并成为判断未来情况的有意义的信号。而现在的市场更像是20个人围坐在一起,来猜某个人可能做什么。目前的价格更多地反映了那些参与猜测的人的情况,而不是真正的供应和需求方。
他说,油价在次贷危机蔓延的时候走高,中间不乏基金和投资银行的作用,因为他们不仅交易次贷产品,同样交易石油期货。这些投资经理人为了弥补亏损,不得不大举介入石油期货交易。在这场对赌中,如果他们输了,他们将失去丰厚的分红和工作,但即使他们不参与,他们同样会因为次贷损失而丢失饭碗。而一旦赌博赢了,他们将重获桂冠。正因为有太多的投资经理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这种集体效应推动了石油价格走高。
他指出,石油供给对价格的反应不够敏感,也推动了石油泡沫。石油生产量的80%均出自政府控制的企业。2007年石油均价大概是1990年的4倍,而由于石油升值,石油出口国家每年获得近9000亿美元的额外收益。对于私人企业来说,不管多富裕,他们始终会想赚更多的钱。而对于政府来说,钱已经多得花不出去,因此也就缺少赚更多钱的激励。
投机商惟一担心的或许就是石油需求受损。国际能源署(IEA)2007年四次下调了能源需求预测至8570万桶/天。 但石油需求的向下调整并没有损害投机商的信心,因为他们必须从某处赢得钱,所以他们可以千方百计找到乐观的理由并坚定自己的信心。
多头一直声称,石油资源正在逐渐消失殆尽,正因为此,石油价格才可能无视供求平衡而飙升。但是,谢国忠就此发问,石油储备还可以支撑现在的消费水平45年,那么石油价格为什么要现在就开始做出反应呢?
谢国忠说,由于技术和需求的变化具有刚性,因此即使价格下调,原油需求也难以再度上升。这将构成石油价格倾颓的基础。当资金用尽或出现其他阻碍资金循环的因素后,石油泡沫就会破灭。在石油价格达到100美元/桶的时候,市场的流通量是实际需求的20倍,有近1700亿美元每日在石油市场上交易。由于期货市场只需投入名义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这些投机商所支付的金额只有五分之一或者更少。这与股票市场(1万亿美元)或者外汇市场(2万亿美元)相比仍然是一个小数字。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流通量里有多少是新的资金,有多少是来自于循环使用。
谢国忠怀疑,绝大多数流通量均是来自于循环使用。这很令人惊讶——市场上500亿美元的资本流动却使消费者每年要为石油支付超过2万亿美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9 10:18: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