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808 0
2007-12-09

70后太苦了,80后太累了,羡慕90后,展望00后,造福10

Sturmtig

 

 

很多“80前”的遗老遗少出来指责“80后”和“90后”,在我看来是十分荒唐的。“80后”和“90后”可都是新生力量,而旧势力阻止新势力的事情一直都在历史上不断重演,而旧势力总是被历史证明是要淘汰的。

70后”太苦了,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在80年代的时候还是生活水平很低,城市居民人均的月收入也就是几百元,按美元算一年年收入也只有几百美元。而80年代美国人均年收入已经接近2万美元,差距是很大的。80年代的城市居民也只能是说基本解决了温饱,开始慢慢追求其它多样化的需求。78年恢复高考后,广大青年开始拥挤高考这个“跳龙门”的独木桥,3%的录取率,应试教育在解放后的新中国又被搬上了历史的舞台。“70后”的就在物质条件艰苦,精神资源(主要是教育)匮乏的情况下度过了自己的青春。这部分人好多都是苦大仇深啊!这些人怎么能够心态平和地去看待后面的人呢?

80后”步“70后”的后尘。生活条件稍微好了点,但是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太少。“80后”面对的是一个比“70后”更严密的应试教育体系:即每升入高一级的学校都要经过选拔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考博”,“托福GRE”,“县中”,“补习班”和各种各样,巧立名目的证书是“80后”要在其中痛苦地挣扎。这个体制还在不断向极端发展,上海在2006年被广泛报道有针对幼儿园小孩开的所谓“MBA”学校,教授3岁小孩沟通(Communication)和经济学(Economics)等课程。

物质的匮乏在“80后”也是普遍现象,我记得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要盘算每天要不要吃肉。很多人在食堂打饭的时候都是打得那种最便宜的大锅菜,这样的伙食,虽然不会长胖,但是对大脑的营养是不好的。

相比之下,“90后”的情况要好了不少,至少更多的人不用为温饱发愁。他们也感受到了互联网等新科技带来的好处,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他们接受的知识也比“80后”在同年龄要多得多。“90后”才是真正值得中国人去开始欣慰的第一代,因为很多“90后”在中国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70后”和“80后”经历了中国经济改革最动荡的年代。人的适应力往往没有那么快,10年间,很多人发财,也有很多人变得困苦。1997年上高中的时候,有人说这一辈子肯定能买汽车,我们都觉得他是疯了,十年后的2007年,买汽车也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了。问题是:人该怎么活才能适应呢?5年前打算是这样做好,5年后情况完全都不一样了!

发达国家人活得都很简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稳定,基本的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美国人小时候立志当个律师,以后当上了也不会有事情。而“70后”和“80后”遇到的是,今年法律专业热,明年突然好多好多学法律的,然后失业率就很高。是谁的过错?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人就只能这样,就像在战争年代的人命运更加悲惨一样。

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90后”就是希望。“90后”固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我认为他们大部分都非常自私。但是这种极度地自私可能绝大部分原因是和父母的宠爱有关,这个又是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一家有几个小孩,增大了供给量,小孩就不会这么自私了。

70后”的人当然看不惯“80后”的人,他们会觉得“80后”的人比他们要容易。“80后”的一些人也糊里糊涂效仿“70后”骂“90后”。可是从历史的观点,他们有什么资格来骂比他们先进的年轻人呢?也阻止不了历史前进的道路啊。

就想清朝被推翻以后,很多清朝遗老跳出来反对“共和”。很多人还在用封建的礼教去束缚年轻的一代。现在看来,他们都是在做阻碍历史前进的事情,或者说新生的东西妨碍了他们的即得利益。可是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得他们的,清朝终究被推翻,封建的制度终究是退出历史舞台了。

看看今天好多所谓学者和专家出来说,高考制度是现行体制下唯一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要继续去维护这个制度。我要骂这些人,这些人根本是不懂教育,或者说懂,但是还要故意贻害后人。应试教育当然是不好的,就从生长发育角度来说,让一个小学生天天题海战术,把身体都搞坏了。但是这些人自己是应试制度出来的,反倒变成了即得利益者。我以前也是觉得应试教育有合理性,现在觉得对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21世纪,应试教育实在是不合理,新知识出来这么快,让小学生天天花这么多时间钻研那些“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有什么实用性啊?有什么意义啊?就和当年考八股文有点类似。当然我也清楚,要想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国还得有个过程,主要是经济水平要提高,通过经济的增长增大高等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当然中国还有地区性经济增长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差距过大的问题,这种弊病百出的教育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通病,不仅中国,印度,东欧国家也是同样的问题。

根据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的蓝图,到201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才同年龄人口中要达到15%。这就是根据所谓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所划定的水平:15%以下是精英教育,15%-50%是大众化教育,50%以上是普及高等教育。美国达到80%以上,属于普及阶段(尽管美国很多人不这样认为)。中国到2010年才进入大众阶段,所以应试教育还是要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90后”的一代的思想也进步得很快,中学生谈恋爱发生关系的也是很多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男女关系观念的转变,对人性的认同和管制的放松,再加上商业化的宣传,不可能不冲击旧的观念。“90后”的做法应该被尊重,而且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知识,结果要去打胎,这部分人是需要正确引导的,不是要被家长,学校和社会谴责的。

打胎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违反某些人道主义的标准,所以国外很多组织,特别是宗教组织强烈抵制这种实际是杀害生命的做法。我就拿到过很多很多关于抵制打胎的小册子。总之减少打胎的数量是政府和学校所要努力的目标。现在问题是,这些谴责“80后”和“90后”打胎的遗老遗少,他们又有什么资格?

70后”打胎很普遍,甚至说“70后”和“80后”的妈妈一代,也是普遍打胎。所不同的是,她们都是结婚后打的。可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这几代的妇女比“90后”的要苦多了。那时医疗技术也差,好多人不搞好计生措施,其实也是缺乏知识,而且丈夫普遍不是很关系这种事情,只是知道有了实在不行就去人流。结果很多妈妈人流好多次,她们的痛苦怎么就没有人去说呢?仅仅就是因为她们是结婚了,所以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结婚了打胎就是应该的,打胎活该。打胎的痛苦反到在精神上成了一种安慰,就是被这种“结婚”的意识给蒙蔽了。其实受的罪大了。

所以从人本的角度来说,不要从道德上去谴责什么,而是要从实际减轻人的痛苦来入手。就是要教育女生做好措施,防止打胎。还是要宣传防治传染病知识,比如性病,还有AIDS,当然对于中国来说,其他一些通过性传播的疾病也是要注意预防的,比如乙型肝炎中国有1.2亿乙型肝炎的感染者和携带者,10个人里就有一个。我问了很多人,基本上除了学医的,都不知道乙肝可以通过性的途径传播。这些知识都应该大量普及。

所以看到今天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80后”还有“90后”所具有的新观念,所有人都应该感到欣慰。只要物质文明程度提高了就是最大的好事,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减小,人真正就能够享受生活,自由了,能够去最大可能地减少生活的痛苦。我们父母那一代也许觉得他们的婚姻使他们觉得幸福,但是也只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才能有那样的“幸福观”。在他们看来,一辈子都要这样过,不论打多少次胎也都是无关紧要的。而在以后变化的时代中,这些观念都逐渐会被淡化和改变,男人和女人都会追求自己高质量的生活,精神领域的最大发挥和人格的最大释放。公平会慢慢向效率倾斜。就像台湾作家李敖说,以后的小孩不赡养父母,也不会感到惭愧。因为以后的子女都会很忙,在家里照顾父母是没有效率的,不如让他们去当工程师,律师和医生贡献更大。那么可以请专门的保姆来照顾老年人,甚至把老年人都集中到老人院里去。社会保障制度也会逐渐建立起来来保障老年人和失业人员有不错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这些事情就是“80后”和“90后”要去做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而布雷思(Galbraith)在他有名的一本书《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中描绘了美国社会在二战后逐渐进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走向一个充裕阶段的情景。那么“90后”应该就是见证中国社会走向“充裕”阶段的第一代。所以他们应该是很值得羡慕的。骂“90后”的人,不想想自己的孩子也许是“00后”(“70后”的后代)和“10后”(“80后”的后代)。这些孩子难道不应该在“90后”的基础上还要生活得更好吗?骂“80后”和“90后”不是害了自己的后代吗?

生活在动荡时代里的“70后”和“80后”是非常矛盾的。很多人一面 要去接受新思想,另一面却有受到旧思想的约束,痛苦不堪。女性群体尤为严重。“70后”的“剩女现象”就是一个典型。这部分女性让“90后”的女生看起来,会是很哭笑不得。的确她们会很勤奋,辛辛苦苦,但是很多人眼光其实高得不得了,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她们不愿意轻易和男人交往,因为她们的脑子里把这种交往看成是所谓“一揽子解决方案”:y=恋爱+感情+婚姻++家庭+等等。这个公式中变量太多,所以她们太为难了,和任何男人接触她都要去考虑很多很多,这样她们往往一直高标准严要求自己,25岁以前可能来一个拒一个,一过25岁就急得不得了,看到别人都结婚,自己即使现在没有准备好,也要拼命把自己去嫁掉,这个时候,她周围的人就遭殃了,因为烦死了。往往很多人精神已经不是很正常。她们的言谈中处处可见对男人的不了解和误解。

可见,这些很多所谓旧式的“美德”其实在新的时代里是很愚昧的,也是不符合人性的。现在来看可能还是“道德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逐渐要被淘汰的。所以“与时俱进”也被作为政治口号提了出来。面向未来才是一种实际的态度。

请大家一起来解答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1988-1-1.html&page=1

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9 3:52: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