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j 发表于 2013-11-22 09:35 
只有当供给符合人们的需要(包括使潜在的需要转变为显性的需要)、并且人们确实具有消费能力的时候,供给 ...
再次强调,需要和需求能力是构成需求的两个基本要素。
就需要来看,人的许多具体的需要都是渐进式地发展的。比如,手工洗衣的繁重使人产生了机械洗衣的需要,有人根据这种需要发明了(注意:是根据需要发明的)洗衣机。洗衣机的供应满足了机械洗衣的需要,但同时使人又产生了新的需要,比如机械脱水的需要、自动控制洗衣过程的需要、防止衣物缠绕的需要、节水节电的需要,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你说供给能够创造出新的需要,那我是没有异议的。)根据这些新的需要,有人又发明了新的洗衣机。新的洗衣机的供应在满足新的需要的同时,又会使人产生了更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已。
反过来看,有效供给的产品是怎样发明的?一定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去发明的,你以为凭空发明一样东西就会成为有效供给吗?我前面举的那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合成了一种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根本不能存活的病毒,并发明了消灭这种病毒的药物”,他把这种药物提供给市场,能成为有效供给吗?因此,不是有效供给创造了它赖以成为有效供给的需要,而是它符合了这些需要,它才能成为有效供给。
这里的符合需要不仅包括了需要的的种类,也包括了需要的数量。如果市场需要的自动洗衣机数量为户均1台,但供应量却达到了户均2台、3台,那么无论这种供给从种类上来说是多么地符合需要,它也绝对不可能创造出户均2台、3台的需要来。因此,这种供给同样不是有效的。
再从需求能力来看,一种供给如果符合了人们的需要,但由于成本太高,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支付能力(即需求能力),那么这种供给也同样不可能创造出人们的支付能力来,因而同样不可能成为有效供给。而只有当成本降低到与人们的支付能力相适应时,它才能成为有效供给。因此,不是有效供给创造了它赖以成为有效供给的需求能力,而是它与人们的需求能力相适应时,它才能成为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