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EMBA同学们:
您们好!
11月29日,我参加完一个在海南举行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会议,在机场候机时,一个同事打电话告诉我,说晚餐时听到的一位光华EMBA同学会干部表示,“何志毅要把属于光华管理学院的《北大商业评论》资产窃为己有,我们EMBA同学有2000多人,得对我们有交代,不能让他得逞!”
我的同事把整件事的原委向那位同学解释后,他恍然大悟,转而表示了理解,当时我知道后只是一笑置之。
但是这些天来,我不断听说,在光华的EMBA同学中上述说法流传甚广,迄今至少有多位EMBA同学直接打电话向我求证。我今天看到了《第一财经》对我同情的报道更是伤感。我得知有人以各种方式在诋毁我的声誉。前些天有EMBA同学在报名选我作为论文导师时,EMBA办公室工作人员居然说:“你选何志毅,不怕论文通不过吗?”。再者,光华公共关系部前些天还向全体教师转发匿名信,而且这两天不少同学告诉我,光华校友会在向他们发送张教授在《南方周末》上的讲话。这些现象使我感到有必要向大家公开解释,求得大家的理解。
关于杂志主办方问题牵涉到刊号。由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期刊杂志刊号的严格控制,北大出版社四年内进行了很多努力都拿不到刊号,在北京也找不着可能把刊号让渡给我们的机构。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也在外地寻找机会,最终有了现在的结果。一般人可能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北大连一个刊号都解决不了,但问任何一位业内人士都非常明白。对此,我在“感恩节的感谢信”中有解释,在给学校领导的申述报告中也有解释,这个过程是经过学校领导正式批准的。我知道很多同学们由于繁忙不常上网,但任何希望了解此事的同学都可以用实名与我直接对话,我会给大家文字资料并回答您们的任何问题,无论用邮件、电话或者面谈。
我感到遗憾的是,自从11月14日将我“免职”后,我多次口头和书面要求院领导召开全院大会听我解释和说明,这是我作为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但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上周五,《南方周末》登出此事件的长篇文章,引起了我父母亲的担忧。我急忙飞回家乡探望、安慰父母,而此时,院领导们临时分头召集各个系开“紧急会议”,进一步“打招呼”要求老师统一口径。有一位老教授跟我说,自从林彪事件之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紧急会议”。据说张教授在他主持的那个系的会议上读完一份东西后,大家都不表态,顾左右而言它。其它系则有很多教师表示质疑,负责召集的院领导表示他们只负责宣读,不负责解释。本周一我回到北京得知这种情况后,向院领导要求把这份东西送我一份,或者也读一遍给我听,至今还没有得到回答。
EMBA同学们,很遗憾我没有给大家上过课,如果没有这个事件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我。我觉得我有资格和能力给大家上课,但领导从来不排我的课。今年学校任命我一个校级部门行政职务后,才有人问过我愿意不愿意给您们开课,我说很愿意,但也就没有了下文。
需要说明的是,光华老师都知道EMBA是某些领导的“私人领地”,有人把给EMBA讲课用来作为与老师的交易条件,光华至少有五至十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从未被安排给EMBA讲过课。在我看来,这是对所有EMBA的学生不负责,我希望今后有机会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让更多优秀教授能给您们讲课。
我年轻时担任过政府处级干部和数千人国企的领导人,也担任过一家大型股份制集团的领导人,现在还担任着北京大学校产办副主任,懂得党纪国法、政策制度和商业规则。我97年进光华,1999年博士后出站,在厉以宁老师、曹凤岐老师及光华其他教授的感召下,放弃了很多机会毅然留在光华当老师,是为了信念和追求。除了尽教师科研、教学的本职工作和院里早期一些培训、基建、院办企业服务工作外,我为案例中心的建设和《北大商业评论》创刊与发展竭尽全力。如果是为了个人利益,我根本不会留在北大。事实上这些年为了案例中心和《北大商业评论》我东奔西走,个人已经贴了几百万元。至于杂志的未来,我相信北大会有公正的安排。
我在光华十年从来没与任何人矛盾冲突过,这一次张教授践踏了我做人的基本尊严(而不是一个教授的尊严)和忍辱负重的底线,我必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名誉!
我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事件对我有所了解,我愿意永远是您们的朋友,如果有任何问题请直接联系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何志毅
20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