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7-12-17 23:16: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2-17 21:38:00的发言:

观点很简单,就是增减货币不一定导致通胀和紧缩,或增减利息不一定导致通胀和紧缩。你接受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不接受就讲理由。至于谁谁在那儿说了什么,没有说什么,不能说不是问题,但是那些问题在这里不重要。

我们来这儿不是为输赢,也不是为了地位和职称。诡辩还是留给政客吧。

我也不是为了输赢,当然了,我比你小,好胜心是有的,让你不舒服的地方,请原谅,但这真的不是我的目的,较真儿一些,也是不想让你的一些误解影响太多人。

我也想只讨论,你所说的主题,别走题,只要你围绕这个说,别批判别人,我肯定不乱跑。好的,回归问题本身:
增减货币不一定导致通胀和紧缩,或增减利息不一定导致通胀和紧缩

这个观点,你表述的很没有ccggqq特色--比较谨慎,这个观点,我同意;但是我们两个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正好相反,我同意这一观点的同时,我的观点是:
增加货币,肯定推动价格上涨的作用--只是其他因素可能同时有抑制价格上涨的作用,所以未必会通胀。至于利率,提高利率,肯定会对价格上涨有抑制作用,只是其他作用干扰下,不一定出现通货紧缩。

至于理由,你不让我用“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我用“货币中性”你肯定也不会同意了,我举个例子,我们围绕这个例子来讨论,不知你能否同意。

例子:现在增加货币发行,办法是将货币发行量增加一倍,人们手中的两元人民币,在货币发行增加后,只相当于原来的一元人民币。
--你看看,这样一来,物价会不会跟着上涨。

当然了,如果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商品量也跟着增加了一倍,物价就不会上涨了。

现在回到你的逻辑:商品量增加有乘数效应,而且有的是闲置的设备和厂房,所以商品量增加的不是会快一些吗?

回答你:货币量增加起来也有乘效应,而且这个乘数效应实现的速度远比商品生产的乘数效应实现要快得多。

所以:才出现了你在宏观经济学版的判断失误,在所有情况都符合你的条件时,你的结论却恰好完全与实际相反。

ccggqq先生,这样讨论,符合您的要求吗?如不符合,请再提要求--跟我提要求没事,但是别急着批判其他理论--另外,也请你能适应一下我--多少去看一点基本的教科书常识,我保证,你会有收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8 01:09:00

我认为主要的不是抑制问题,而是货币投入的地方的问题,货币投入生产很可能使商品增加跟多,当然这也是使货币贬值(相当于紧缩)的因素。如果投入金融方面就只能是通胀。

货币的增加是没有乘数效应的,因为我们谈的货币是进入系统的货币,不是指银行的货币。银行的货币是要依据准备金来乘数的。

我没有判断失误,今年的确是房价和股票市场消耗很多甚至是大部分资金,我没有否认这个会造成通胀。我的增减货币不一定导致通胀和紧缩的观点本来就依赖于“货币的投入方向”这个条件的变化。

货币中性论我谈的更清楚:如果系统没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过去投入生产资料等),则货币中性论一定正确。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后,如果多发货币则它们再进入流通领域时就会出问题,比如去年花10万卖的房子,今年再转移到商品中,由于流通中的(或市场吧)房子涨价了,是20万一套,它得安20万的价格转移,于是兑换20万的货币。其实通货膨胀和紧缩(我认为称之为货币增值和贬值更好)都是由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来完成的。

我相信我的这个原理是对的,因为一旦没有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则货币中性论一定成立。——注意,多发货币时工资价格与其它要素价格一样也是上涨的,这是货币中性论的灵魂。这好比物价上涨1倍,可是工资也上涨一倍,工人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工人的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就不是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8 01:33: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7-12-17 22:56:00的发言:

是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名义价格就是说这个商品值多少钱;实际价格就是说这个商品可以换得多少量的其商品
--我真的不是不尊重你,但是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是讨论宏观问题和货币问题的基础。不提这两个概念所关联的正你所说的“商品、价格和货币之间的关系”。
--你听不懂不是理由,建议你好好看看,这不是我发明的概念,而是常识--你上大学时应该学过。

你不是看不懂,而是看错了。dx/dt是一个导数表示,是单位时间内的变动量,用它除以x自身,得出的(dx/dt)/x才是单位时间内x的变动率。
--

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是胡龙百姓的,所以我不想在提及这些明显乱七八糟的概念。我换算你看看,比如米价为1元/斤,布为2元/尺,则米交换布的比例为2:1。那么现在我们假设货币发行1倍,则米价为2元/斤,布为4元/尺,结果米交换布的比例为2:1。

所谓的“商品可以换得多少量的其商品”,不过是指定一个商品,看看它兑换另一个制定商品的比例,这当然有变化麻。这种变化有很多因素决定,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货币在系统的分布没有满足平均化规律的要求,不均匀;二是我揭示的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我揭示的价格第一规律是最主要的因数,它直接确定随经济发展有些商品价格(货币价格)下降,有些商品价格(货币价格)上涨,且降低中各商品价格的率速度不一致,上涨中各商品价格的率速度也不一致。商品价格间的这种互动与货币发行量一点关系没有,就是说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则个商品价格在维持这种互动的基础上一起上涨。

经典理论(已经出现的所有主流理论)都不知道价格互动规律,所以就炮制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为自己脱困。其实已经有很多人指出:实际价格要看看是与谁兑换,有的会涨有的会降,那靠不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8 01:34:00
(dx/dt)/x在数学上不成立,还望再查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8 09:42: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2-18 1:34:00的发言:
(dx/dt)/x在数学上不成立,还望再查实。

请指出,为什么不成立,如果这个不成立,请你说一下你所谓的“率速度”,用数学怎么表示。

--这个在数学不成立的概念,不是我的发明,是经济学模型分析的基础概念,比比皆是!

对了,你说dx表示x的变化率,这个是从哪里学得。

dx/dt中的dx是x的变化量,(dx/x)才是x的变化率--你学过高等数学吗?知道(dx/dt)指的是x关于时间的导数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8 10:05:2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8 09:44: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2-18 1:09:00的发言:

货币的增加是没有乘数效应的,因为我们谈的货币是进入系统的货币,不是指银行的货币。银行的货币是要依据准备金来乘数的。

我倒想知道,你所说的系统,不包括在“银行的货币”,包括那些货币,仅指现金吗?
请明示!

另:货币剩余数可不仅有准备金率一个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8 10:01: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2-18 1:09:00的发言:

货币中性论我谈的更清楚:如果系统没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过去投入生产资料等),则货币中性论一定正确。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后,如果多发货币则它们再进入流通领域时就会出问题,比如去年花10万卖的房子,今年再转移到商品中,由于流通中的(或市场吧)房子涨价了,是20万一套,它得安20万的价格转移,于是兑换20万的货币。其实通货膨胀和紧缩(我认为称之为货币增值和贬值更好)都是由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来完成的。

我相信我的这个原理是对的,因为一旦没有有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则货币中性论一定成立。——注意,多发货币时工资价格与其它要素价格一样也是上涨的,这是货币中性论的灵魂。这好比物价上涨1倍,可是工资也上涨一倍,工人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工人的储藏货币和物化储藏货币就不是这样。

你关于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例子也对,但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说这是“糊弄”老百姓的。这两个概念所要区分的就是物价与商品,物价与货币量之间的关系。

红色字体部分说得很对,但我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你至少知道货币数量论公式吧:MV=PQ。

--你所说的储藏货币是什么,物化储藏货币又是什么,请告诉我这个货币储藏在哪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0 01:25:00

一、我们所谈的系统自然是指经济系统,这自然也包括银行系统。可是我们这里是分析银行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关系,所以就得将银行单列出来。自然这在逻辑上有些乱。“我们谈的货币是进入系统的货币,不是指银行的货币”意思是说央行向商行投放的货币不在讨论之列,但是存在准备金确定的乘数,而商行向一般人贷款的货币则是要讨论的,这个环节发放的货币是1:1,不存在乘数发行。

二、关于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曾有货币主义,后来破产了,但是它的后代却生长得很旺盛。这个后代就是标准商品论(一揽子商品)。按标准商品论,一个商品的价格与它比较,如果不变则其实际价格不变。实际价格是不是指这个意思?自然同货币主义一样,实际价格主义是找不到标准商品的,那么有谁能指证商品的实际价格是商品与什么交换的价格?所以我认为实际价格是经济学家脱困的之词,是胡龙老百姓的。

币数量论公式“MV=PQ”我当然知道,他没有错,但是它也没有内容的,因为它实际是说1=1,只是两个1的角度不一样。

储藏货币在经典中是有定义的,当然那不明确,我也没法定义得更明确。物化储藏货币我已经定义为投资于生产(包括部分终端消费)中没有转移到商品中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这是生产连和消费的续性决定的两种东西,经典理论并没有看到他们的作用,实际上通胀和紧缩是由它们决定的。

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则流通商品价格提高,这样原来卖1斤米而储藏的货币再进入流通领域时便卖不回1斤米,于是储藏货币的人吃亏;另一面,原来花10元钱卖的生产资料(比如1斤米)转现在移到商品中时,由于流通中大米涨价了,为20元/斤,那么它将兑换20元钱,于是赚了。这一亏一赚是同事发生的,它们相互激励,系统原有的平衡迅速打破。

这就是通胀总是对生产方有利,而紧缩总是对消费方有利的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0 1:28: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0 09:49: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2-20 1:25:00的发言:

一、我们所谈的系统自然是指经济系统,这自然也包括银行系统。可是我们这里是分析银行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关系,所以就得将银行单列出来。自然这在逻辑上有些乱。“我们谈的货币是进入系统的货币,不是指银行的货币”意思是说央行向商行投放的货币不在讨论之列,但是存在准备金确定的乘数,而商行向一般人贷款的货币则是要讨论的,这个环节发放的货币是1:1,不存在乘数发行。

首先我得声明,指出这些问题不是为了让你出丑,不是为了和你争输赢,而是为了不让你的误解影响太多人。

第一个错误:央行投放给商行的货币就是商行投放给企业的货币,商业银行发放出去的就是央行直接或间发行给商业银行储备--把央行给商业银行的货币与商业银行投放的货币分开,有点有好笑。

第二个错误:进行货币创造的是商业银行,不是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将中央银行的发行给商业银行的储备,通过吸收和发放贷款,进行了“存款”的货币创造--正是商行向一般人贷款的货币量,才是存在着货币创造的,有货币乘数效应的。

第三个错误:你居然将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理解为央行发行商行的货币有货币创造--这错的有点荒唐,央行发行给商业银行的储备,或者可能形成商业银行储备的现金,都是基础货币,是货币创造的基础,如果这些货币的发行量也有货币乘数,那真是笑掉大牙了--即使是商业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过程中,这些基础货币量,也不会增加,哪来的:央行向商行投放的货币不在讨论之列,但是存在准备金确定的乘数。

--结论:我们不是在讨论货币量的增加有没有乘数效应吗,基础货币量(也就是你所说的中央银行投放给商业银行的货币量,当然还要包括中央银行投放给其他人的现金),它的数量的增加,没有乘数效应,中央银行投放多少就是多少。正是商业银行投放到一般人手中的货币量的增加,才是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上,成倍增加的:最初100元的存款,通过这种成倍增加,会创造为1000元的存款总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0 10:05: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0 09:59: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12-20 1:25:00的发言:

二、关于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曾有货币主义,后来破产了,但是它的后代却生长得很旺盛。这个后代就是标准商品论(一揽子商品)。按标准商品论,一个商品的价格与它比较,如果不变则其实际价格不变。实际价格是不是指这个意思?自然同货币主义一样,实际价格主义是找不到标准商品的,那么有谁能指证商品的实际价格是商品与什么交换的价格?所以我认为实际价格是经济学家脱困的之词,是胡龙老百姓的。

币数量论公式“MV=PQ”我当然知道,他没有错,但是它也没有内容的,因为它实际是说1=1,只是两个1的角度不一样。

储藏货币在经典中是有定义的,当然那不明确,我也没法定义得更明确。物化储藏货币我已经定义为投资于生产(包括部分终端消费)中没有转移到商品中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这是生产连和消费的续性决定的两种东西,经典理论并没有看到他们的作用,实际上通胀和紧缩是由它们决定的。

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则流通商品价格提高,这样原来卖1斤米而储藏的货币再进入流通领域时便卖不回1斤米,于是储藏货币的人吃亏;另一面,原来花10元钱卖的生产资料(比如1斤米)转现在移到商品中时,由于流通中大米涨价了,为20元/斤,那么它将兑换20元钱,于是赚了。这一亏一赚是同事发生的,它们相互激励,系统原有的平衡迅速打破。

这就是通胀总是对生产方有利,而紧缩总是对消费方有利的原因。

先不理会你总结的货币主义与标准商品论的关系,你所指的标准商品论的悖论,是存在的。但是,实际价格的观点,并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分析时,更应强调问题的相对性,没有了这个观念,难以区分,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量、货币量之间的关系。

另,看明白了你所说的物化的货币和储藏的货币,但是你那句:“物化储藏货币我已经定义为投资于生产(包括部分终端消费)中没有转移到商品中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这是生产连和消费的续性决定的两种东西,经典理论并没有看到他们的作用,实际上通胀和紧缩是由它们决定的。”。

此外,再强调一遍:有批判精神固然好,能置疑经典理论也很不错,但是,请你先不要急于去发表人家哪里哪里不行的批判,因为,在讨论中已经多次验证,你对经典的了解其是有限。或者在你所理解的那部分经典中没有这些理论,但是别人所理解的“经典”范围可能比你大得多,不但有你提到的理解,可能还挺完善
--还是那句话,这么说是不希望,你的观点,造成误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0 10:02:00

我们两个要说到一块儿去,真是不容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0 10:03:2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0 23:52: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7-12-20 9:59:00的发言:

先不理会你总结的货币主义与标准商品论的关系,你所指的标准商品论的悖论,是存在的。但是,实际价格的观点,并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分析时,更应强调问题的相对性,没有了这个观念,难以区分,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量、货币量之间的关系。

另,看明白了你所说的物化的货币和储藏的货币,但是你那句:“物化储藏货币我已经定义为投资于生产(包括部分终端消费)中没有转移到商品中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这是生产连和消费的续性决定的两种东西,经典理论并没有看到他们的作用,实际上通胀和紧缩是由它们决定的。”。

此外,再强调一遍:有批判精神固然好,能置疑经典理论也很不错,但是,请你先不要急于去发表人家哪里哪里不行的批判,因为,在讨论中已经多次验证,你对经典的了解其是有限。或者在你所理解的那部分经典中没有这些理论,但是别人所理解的“经典”范围可能比你大得多,不但有你提到的理解,可能还挺完善
--还是那句话,这么说是不希望,你的观点,造成误导。

谢谢你的忠告,我是得谨慎批判别人。

另纠正(字打乱了):物化储藏货币我已经定义为投资于生产(包括部分终端消费)中没有转移到商品中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这是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决定的两种东西,经典理论并没有看到他们的作用,实际上通胀和紧缩是由它们决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