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171 4
2005-06-1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涵义(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2)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2)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哲学;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哲学。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6-13 21:15:0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3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显著的特征。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在哲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   2.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的特征。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   3.高度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显著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是有机统一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3 21:16:00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以往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范畴探索的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的抽象,物质不是指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这个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高度概括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从而提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区别开来,指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普遍属性--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   指出了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是可知的。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运动的含义及其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乃至社会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的基本形式及相互关系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简单和低级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了解低级运动形式有助于解释高级运动形式的起源和特点,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我们所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指以下两种形态: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静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   ②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换位置,相互转化。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和物质一样,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叫客观规律。任何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一条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只有那种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真正的自觉活动。人们的目的必须以客观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脱离或违背客观规律的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自觉活动。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实质就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改造的惟一的现实世界,那么,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总而言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3 21:17:00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发展阶段,即:   (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特别是工具的制造,促进了人脑的进一步发达和健全。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必要,从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现代科学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证明:意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与生物电的传递过程一致,而且也与脑化学物质变化的过程相一致。这些都说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脑受到损害,就会阻碍脑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人的意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机能。这些都说明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有产生意识的机能,但人脑不能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大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才会产生意识。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大脑就不能加工出任何产品,不能进行意识活动,不能产生出意识。所以,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为意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新事物。这并不是说意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的存在形态。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而进行的。实践就是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这种改造获得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其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再次,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改变一事物就不能不受到该事物所处环境的局限,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时所必须考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3 21:21:00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因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同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世界,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反,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就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所以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要反对那种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组合。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大体上说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必须对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那些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改造事物。   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观点。间接联系就是经过中间环节的联系。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就是中介。世界万物正是通过一系列中介而普遍联系在一起的。中介具有过渡性,使一事物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看不到联系的中介就无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并且还会忽视间接联系,使人们在认识上陷入片面性和表面性,并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是同把握条件的复杂多样性紧密相关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周围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就是承认条件的客观性,承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在条件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条件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导致事物的发展。世界上只有永恒发展的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2.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由事物相互联系引起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一个一个变化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前后相连,呈现出历史的联系;又前后区别,呈现出跳跃的发展。其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自然界中从无机物向有机物再向生命有机体的转化,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直至向人类的进化,都包含着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包含着旧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产生。正是由于事物的永恒发展,才使物质世界能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前进和上升。   总之,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永恒发展,使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唯物辩证法以联系观和发展观为基本内容和总的特征,并进而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了世界的辩证图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