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4.399999618530273px]文/龙瑞
[size=14.399999618530273px]
在中国,“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能,早已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融为一体。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活境界与人格修养的集中展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目标始终让艺术家的身份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目标成为普遍追求,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一直以修身为本,也以修身为手段。艺术家的基本身份是文人,但同时也可以是社会管理者、科学家、学者,总之,他是一个集多种社会身份为一体的生命个体,这一特征决定了艺术与生活全面融汇到一起。当然,这样的融汇并不是生硬的捏合,这一结合本身就需要实现和谐。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理念决定了中国艺术家综合性的身份,也对中国艺术活动作了相对明确的规范,艺术活动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艺术家自身修养的完善程度。换句话说,只有让自己具备了仁爱之心和高尚品德,只有让自己“进乎道”而成为好人、高人、完人、圣人,才有“游于艺”的资格,才能在体味人生百味的同时有所作为,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感悟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
由于生活方式与文化认识的不同,中西方在绘画艺术把握上也显示出了各自的文化特征。中国文化更注重以“和合”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强调以美为核心的艺术至善;而西方更注重以“竞争”为基础的“人定胜天”,强调以美为核心的艺术至真。
中西在以美为价值意义的同时,中国侧重善,西方侧重真,共同构成了真、善、美的永恒命题。源于对善的偏爱,中国哲学中的伦理学成分更浓厚一些,强调人的道德与修为,在艺术上更多体现出文史观念,以及人的主观认识与判断。在这方面,西方哲学在“真”的追求中强化了科学原理对现实生活与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在艺术上更多体现出数理观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