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4054 5
2007-12-15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 

    一.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区域创新体系的延伸

    国家创新体系现已成为研究国家创新能力、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框架。Freeman(1987)和Nelson    (1993)的工作显示,日本、美国和其它国家在创新的组织体制和文化上的根本不同。OECD,EC and UNCTAD也都采用了这一概念,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分析框架。我们从1996年开始,在科技部工业司的支持下,开始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

    在国家创新体系提出来之后,区域创新体系也提上了工作日程。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也在不断升温(Cook,1996;Maskell and Malmberg,1999)。我们从1996年起,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在石定环秘书长的建议下,开始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并列入了与澳大利亚科技合作的日程。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传统布局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原因,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

    1.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和科技的布局是:

    ——国防工业基本上分布在西部。它们与当地的经济相关性不强。西部的科技布局与国防工业相关。因此,国防科技和生产与当地科技和生产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发展战略,使重工业主要在东北部。因为靠近前苏联的考虑,使东北部获得了很多的国家投资。资源密集型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如大庆,山西等。

    ——有些城市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业城市,如上海。东南沿海地区,由于靠近台湾,并没有获得国家大规模支持。福建、浙江、广东等地都是国有企业少、工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

    ——有些大城市成为科技的中心,如北京、上海。

    结论:创新能力南方沿海地区普遍落后于北方。

    2.改革后的沿海地区的起飞

    ——沿海地区靠近香港、台湾,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窗口。

    ——沿海地区重工业基础差,包袱小,成为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沿海地区传统的贸易文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文化。

    ——乡镇企业、私有企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泛的海外联系促成了南方“生产在国内、销售在全球”的发展模式。

    3.区域发展的趋势

    仍然存在南方起飞与北方的相对下沉的趋势,同时经济发展的区域极化进一步强化。由于每个地区在接收新的知识上速度的差异,经济发展的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中国,以广东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发展极正在形成。而这种极化的原因是地区创新能力的大小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

    三.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1.区域创新能力的涵义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不是科技能力,也不是科技竞争力。一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强不等于创新能力强。我们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即不断地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在各创新单位之间流动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即创新的产出能力。

    2.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

    (1)强调创新体系。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创新的系统化,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能力。强调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要素的网络化或者说知识在几个要素间流动的程度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化的关键。

    (2)强调创新链条。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创新先是来自于一个创新的思想和发明或科技突破,其中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创造活动是重要的创新来源。但是,有了很强的知识创造活动,不等于该地区就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因为许多事实表明,科技实力强不等于技术创新能力强,许多地区没有较强的科技基础,但仍然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地区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上所有的各种知识为本地区的创新服务。因此,必须考虑知识流动或技术转移的能力。此外,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

    (3)强调创新环境。目前,政府职能调整的关键是从依赖计划转向通过创造创新环境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4)存量、相对水平和增长率三者兼顾。必须兼顾一个地区发展的存量、相对水平和增长率三个维度。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可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分析框架体系(见下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15 09:44:00
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

    (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见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构成总表)

    1.最具创新能力的地区是上海。其次是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和辽宁。创新能力低下的是西部地区省份,其中青海最低,西藏次之,再次是贵州、宁夏、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的创新能力较低,与其资源的地位并不相称。

    2.北京是知识创造能力创新最强的地区,青海是知识创造能力最低的地区。

    3.上海是知识流动最快的地区,西藏是知识流动最慢的地区。

    4.广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西藏是企业创新能力最低的地区。

    5.北京是创新环境最好的地区,西藏最差。

    6.创新的经济效益最好的是上海,山西最差。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总的结论

    1.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

    2.创新能力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创新的极化与空洞化并存发展。

    3.沿海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创新密集区。

    4.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明显。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构成总表

 

知识创造

知识流动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创新的经济效益

综合得分

北京

79.11

39.51

47.08

63.92

57.94

58.27

广东

28.44

49.12

66.47

49.28

46.4

49.68

上海

40.54

50.93

64.91

54.63

73.66

58.33

江苏

28.66

43.76

54.03

44.59

39.81

43.2

山东

22.59

30.93

46.94

48.91

31.73

37.82

辽宁

26.76

34.97

43.12

36.69

31

35.92

浙江

30.25

30.14

38.01

35.93

35.44

34.74

天津

26.88

37.19

31.61

31.04

47.09

34.2

河北

17.57

19.54

29.45

28.18

27.87

25.51

福建

20.56

27.48

43.04

16,50

39.46

33.8

海南

22.49

14.9

26.21

16.5

18.17

20.79

 

 

 

 

 

 

 

湖北

20.97

19.33

29.6

28.2

24.4

25.53

湖南

19.47

18.49

26.96

28.86

21.93

23.99

黑龙江

19.05

19.58

X.21

26.47

28.18

23.36

河南

15.96

21.59

26.9

27.51

20.83

23.09

吉林

29.25

24.34

25.33

30.22

35.1

28.95

安徽

19.16

20.6

28.03

24.55

22.15

23.64

山西

18.05

16.47

22.24

22.78

16.34

19.75

江西

10.7

13.44

22.08

19.32

23

18.57

 

 

 

 

 

 

 

内蒙古

9.82

13.88

16.18

23.15

24.77

17.74

四川

17.81

19.22

34.91

29.66

24.21

26.73

陕西

24.63

15.39

26.91

33.39

28.07

26.83

云南

21.03

17.49

12.68

21.44

24.37

18.92

新疆

12.4

17.7

13.64

24.5

30.7

19.38

重庆

16.9

19.87

24.46

26.26

28.69

23.7

甘肃

16.08

17.28

19.4

17.76

24.63

19.24

宁夏

10.14

21.67

17.28

18.74

21.75

17.48

贵州

8.35

15.57

19.24

16.5

22.94

16.89

青海

7

10.54

14.58

16.47

24.43

15.01

西藏

16.1

7.89

7.58

13.14

33.91

15.69

广西

16.17

15.26

21

20.18

19.83

19.06

 

    五.主要启示与政策建议

    1.改革的快慢以及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决定了区域创新的水平;观念和体制决定创新能力。

    2.科技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关键是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3.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4.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模式。

    5.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完)(柳卸林/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来源:重庆商学院学报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5 10:11:00

学习。

对一个问题科学性地思考十分有益,进一步的思考就是像作者这样建立一个比较细致的框架,把抽象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这应该是一个作学问的人应该采取的做法。

建议:如果能把原文免费共享岂不更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模型设计和运算的具体过程,对做学问更加有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6 22:03:09
如果能提供一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数据就更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6 12:00:05
数据可以去查一下科技年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2-26 11:00:02
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