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329 2
2013-11-21

2009年7月3日至4日,首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分论坛四:全球储蓄与消费》表示,消费率从52年的78.9%,下降到去年的48.6%,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呈现逐年走低的趋势。

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呈现逐年走低的趋势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尤为明显。

下面图表为20年来中国的消费占比。

年度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支出法GDP(万亿)


2.26


2.76


3.69


5.02


6.32


7.42


8.17


8.65


9.11


9.87


最终消费(万亿)


1.41


1.72


2.19


2.92


3.67


4.39


4.81


5.16


5.56


6.15


最终消费/GDP


0.62


0.62


0.59


0.58


0.58


0.59


0.59


0.6


0.61


0.62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0.9


12


13.7


16.1


18.7


22.2


26.6


31.5


34.5


39.4


6.69


7.17


7.74


8.7


9.78


11.1


12.9


14.9


16.6


18.7


0.61


0.6


0.57


0.54


0.52


0.5


0.48


0.47


0.48


0.47


数据来源: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中国金融出版社

由图可以看出,在1991年至2000年,中国的消费占比基本稳定在60%左右,而在2001年至2010年间,中国的消费占比却由62%下降至47%

消费需求比例的下降表明投资需求利润率的上升,这前后十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外资的大量进入并获取了较高的利润回报,中国近10年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程度快速提高,导致产业链延长。

注意,这里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平均利润率用于描述产业收益率,而投资需求率为顶级以下全部产业净收益的总和与GDP的比率,前者一般为10%左右,后者则为40%左右。新宏观通过产业分级模型,从数学上论证了典型市场经济国家投资需求占比约为2/7,即30%,也即消费需求70%,它与一般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实证数据非常吻合。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产业链极其单一,农业占大部分,几乎没有中间加工级与材料级产业,缺乏分工与设备,工具简陋,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业大丰收是以更多的人力投入为代价的,这是一种扁平化的原始生产方式,缺乏竞争力,产业附加值低,也即消费占比非常高。

加入世贸组织初期,中国的家电、汽车、能源、食品、医药等行业利润率相当高,获得了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丰富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物价低廉,而当时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链条长,产品丰富,技术先进,物价水平高,因此,中国的开放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而渐进式改革则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欧美发达国家的高价格市场弥补了中国市场经济系统内在的消费不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1-21 17:30:09
下面图表为中国近20年来进出口与贸易顺差增长情况
年度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进出口(亿美元)        1357        1655        1957        2366        2809        2899        3252        3239        3606        4743
贸易顺差(亿美元)        81        44        -122        54        167        122        404        435        292        241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5097        6208        8510        11546        14219        17604        21766        25633        22072        29726
225        304        255        321        1020        1775        2643        2981        1961        1836


数据来源: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中国金融出版社
由于外资的投入要考虑退出,因此资本流入国的外汇储备量高低决定了其投资信心,当流入国外储量少时,对其汇率评价也低,故流入国开放前期的大幅贬值是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并非操纵汇率。
而后期则由于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导致其汇率上升,这种趋势有加强了前期投资的保值功效,故对外升值愈烈,该国内发生通缩;而被投入国一般实施的是外汇占款制度,其国内的商品出口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外汇占款同步增加,结果必然是该国国内发生通胀,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机制。
该机制下资本流入国在先前会形成双顺差,但后期由于对外升值,导致经常项目顺差会越来越少,而资本项目顺差越来越大,但这些投入资本却是短期投机资本,也就是所谓热钱,它们推高房价,然后快速抛售,圈走大量外汇而流出,结果是流入国竹篮打水一场空。
注意: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有: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海外上市融资、外汇贷款、热钱。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2000年——2012年)
年份        外汇储备额(单位:亿美元)        年增长率(%)
2012        33115.89        4.10
2011        31811.48        11.72
2010        28473.38        18.68
2009        23991.52        23.38
2008        19460.30        27.34
2007        15282.49        43.31
2006        10663.44        30.22
2005        8188.72        34.26
2004        6099.32        51.25
2003        4032.51        40.80
2002        2864.07        34.99
2001        2121.65        28.14
2000        1655.74        -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制表:张静
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顺差并非为该国所得,而是被跨国资本所掌控,这是国际资本的意志,并非国家的操纵。
外资的大规模流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使其投资收益增加,压低了消费占比,其客观效果是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进步趋缓,利润率下滑,故投机资本涌入房地产行业,而宽松的信贷政策为其发展制造了丰厚的利润空间,当然也造就了天量的国债、企业债、消费债。由此延长了相关产业链,保证了投资收益率的提高,该过程即为城镇化。
    马建堂指出,在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下降。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由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1 17:31:03
张二寅 发表于 2013-11-21 17:30
下面图表为中国近20年来进出口与贸易顺差增长情况
年度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 ...
下图为近中国10年来城镇化率的变化。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镇化率%        36.2        37.6        39.1        40.5        41.8        43.0        43.9        44.9        45.7        46.6        49.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根据2012年1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黄群慧、吕铁、李晓华等人发布的“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995年至2010年,全国的人均GDP、产业产值比、工业结构、城镇化率、产业就业比及工业化水平逐年提高,且工业结构远远领先于城镇化率指标。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加入世贸后,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延长了产业链条,且保持了较高的产业利润率,结果导致了中国消费占比的下降。
同时得出结论,产业链越长,投资需求利润率越高,这证明产业分工与技术进步能带来利润,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尽管产业链条越长,利润率越高,但另一方面消费不足的制约更加严重,如果没有外在的市场实现其销售收入,那么产业利润率会下降。
同时,在整体消费不足的情形下,依靠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消费倾向,但这受制于技术周期,且投入巨大,产业利润率下滑。
另外,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其技术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要求相应提高,技术专家的谈判能力明显增强,结果使劳动薪酬大幅增加。
还有,发达国家的再分配降低了资本过高收益,提高了消费占比。
最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法治健全,工会政治影响力巨大,能够争取更多加薪的机会,使劳动力成本增加。
下图表示投资需求利润率与产业层级的关系。



即要获得高于社会平均的产业劳动力设备比例,具备相对竞争优势,需要投入的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其收益率降低,是非理性选择。
可以证明,当平均长度的产业链条与较高产业利润的组合,投资需求利润率最大,但基尼系数也最高。
    所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资本面对行业利润率降低的困境,无法继续延长产业链条,只有寻求替代的投资机会,国际资本将低端产业转移至生产要素更加便宜的国家与地区,使发达国家的产业链条缩短,投资需求总和减少,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导致资本流出国通缩,产业利润率降低,产业链条缩短至平均长度而不是最长;流入国通胀,产业利润率提高,产业链条延长至平均长度,并且这一趋势自我加强的,它引发了国家与地区的兴衰变迁。
上面的推理验证了倒U曲线。倒U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最先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的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来的。他经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实证资料的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实证发现,美国的收入差距在1920年代达到最高,基尼系数超过0.5,之后开始下降;英国的基尼系数在1867年达到0.54-0.55的高峰后也出现了下降,日本的基尼系数在1937年达到0.57,之后尤其是二战后,收入差距开始缩小并逐渐成为收入差距最小的发达国家。其他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也都大致经历了类似的变化过程。

数据来源: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
国际资本的流入造就了中国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但是,在中美制造业水平趋同的情境下,国际资本又产生了外流的动能,从而使中国的增速趋缓,消费占比面临拐点,2010年中国的消费占比为47%,该数字已经非常接近5/9了(新宏观推出的低限),消费占比将转跌回升。该结论从侧面验证了中国实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倒U曲线的两端外在表现都是一样的,即消费占比较高,但其内涵已发生巨大变化:产业链大为延长,产业内部的资本劳动比提高,劳动者数量减少,但工资收入大幅增加,技术贡献作用明显,生产效率和产品复杂性进步显著。
但是,制约其持续增长的价值约束——消费不足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利润空间实质是由累积的债务制造的,资本外流不可避免,要根除这一市场经济痼疾,只有改变最终消费单纯依赖消费需求的现状,通过引入储备需求,即央行购买公共品,免费向社会公开使用来实现,同时辅以商业银行的储备基金进行反周期操作,逐步消解经济周期。
最后,加快税制改革,开征房产税、遗产税,降低工资所得税税率,以抑制投机炒作鼓励劳动与创造,通过再分配手段促使消费占比提高,从而降低过高的基尼系数,实现十八大三中全会所要求的橄榄型社会,达成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局面。

                                                                    原文发表于《每经智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