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494 11
2007-12-15
<font face="楷体_GB2312">2007年的文化圈并不风平浪静,既有突如其来的冷风,也有明媚的阳光,文化圈的事不像社会民生,影响你的吃穿住行,但如空气和微尘,渗入你的神经、沾染你的衣襟。俯拾即是的几个热门词汇,虽未完整,但也概括着2007文化事件中的阳光与微雨…… </font><p><strong>    关键词一:路遥</strong>
        </p><p>    以此名为纯文学呐喊 </p><p align="center"> 2007年文化事件中的10个关键词 <br/></p><font color="#000080"></font><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80">路遥</font></p><p>    路遥是陕西当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大气磅礴也是中国文学的骄傲,这位去世15年的作家今年再次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今年5月,路遥好友在网上透露了路遥家人患重病无钱医治的消息,网友自发为路遥家人捐款。随后,陕西省作协联合本报发起救助路遥家人活动,得到全国热心读者支持,榆林市委得到此消息后,出台三项措施,一举解决了路遥家人的困难,为救助路遥家人的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路遥也再次让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为人们创作精神财富的作家,很多人也才明白,作家过得并不像大家想得那样好。 </p><p>    11月,迎来路遥的15周年祭日,除了文艺界的人士的祭奠活动,一群大学生走上街头,以路遥的名义为纯文学呐喊。</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15 11:04:00
关键词二:话剧

    舞台艺术魅力重现

2007年文化事件中的10个关键词
中国话剧历史悠久

    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百年岁月把足迹压缩成一枚标本,我们今天再翻阅时,它仍然鲜活。今年北京、上海等地重新燃起了话剧热,一大批经典的话剧重登舞台,让人们再次领略舞台艺术的魅力,北京人艺的话剧百年“低价风暴”几乎持续到了年终,几乎场场爆满,再次证明,人们不是不喜欢话剧,而是话剧的票价疏远了观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5 11:07:00
关键词三:高兴

    贾平凹今年最“高兴”

2007年文化事件中的10个关键词
贾平凹当选陕西省作协主席,与前任主席陈忠实握手

    像《高兴》中所写的那样,2007的贾平凹应该也是“嘴角上翘”着高兴的一年,《高兴》也让贾平凹高兴了一年:上半年,处于创作最佳状态的贾平凹再次重拳出击,新作《高兴》问世;9月,当选陕西省作协主席;11月初,不知不觉地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虽然只是为榜单“垫底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07年收入之可观;同月15日,“身不由己”地在网上开了博客,仅一篇文章,点击量就上了百万,“赛过金庸,直逼琼瑶”;月底,《高兴》研讨会召开,全国各路名家云集,对新作赞不绝口;其主编的《美文》迎来15岁生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题词“风华正茂,英气逼人”……

    《高兴》中的主人翁原型刘高兴也随着他高兴了,写出了3万字作品《我与平》,还走进了大学校门,圆了文学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5 11:09:00
关键词四:井喷

    陕西作家再次发力

2007年文化事件中的10个关键词
贾平凹的《高兴》封面

   年初,中国小说学会的“2006小说排行榜”中,威震一方的陕西作家集体缺席,2006年陕西的文坛是沉寂的,2007年,陕军的作品就一部接一部呈“井喷”状态涌现:贾平凹的《高兴》、红柯的《乌尔禾》、京夫的《鹿鸣》、叶广芩的《青木川》、冯积歧的《村子》、张星海的《圣哲老子》、冷梦的《高西沟调查——中国农村启示录》等一大批上乘作品在2007年蔚为大观地集中问世。评论界认为2007年的作品在艺术思想上的成就,不啻于陕军东征时的作品,不能小看陕西文坛“井喷”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5 11:11:00
关键词五:符号

    全面梳理陕西文化

2007年文化事件中的10个关键词
陕西文化符号候选名单

    陕西是文化大省,说起文化符号,数不胜数,要评选起来,似乎把谁淘汰都不合适,但是这次文化符号的评选却让大家都把心中的文化符号仔细地梳理了一番,当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评选报道每天都响铃般提醒您回想什么能代表陕西文化时,文化符号评选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还是那句老话,结果并不重要,重在参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5 11:13:00
关键词六:诗歌

    诗人“惹眼”诗歌尴尬

2007年文化事件中的10个关键词
郑小琼

    今年的诗歌前所未有的吸引眼球:赵丽华的“梨花体”被网友竞相模仿,虽然恶搞的成分居多,但仍让人们在网络里看到了诗歌的影子;打工女诗人郑小琼的出现,不只说明了诗歌生动的存在,更为诗歌正了身,很多人这才发现,诗歌可以这样有力量、这样亲切;在别人看来,“诗歌论斤卖”和“诗歌手稿拍卖”的策划人苏非舒两次都没成功,论斤买诗歌的大多是熟人,手稿也都内销了,他却坚定地认为成功了,因为他让诗歌渐渐走进了生动的商业领域,以期重新焕发生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