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715 0
2007-12-15
宁夏,地处祖国大西北,因地形复杂,全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迥异。引黄灌区得黄河之力,富甲一方,有“塞上江南”美称;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却因持续干旱,以贫穷而闻名全国。

  近几年来,宁夏在用好北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经济,农业的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宁夏人吹响了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号角,在抗旱救灾、发展现代农业、防风治沙等方面,他们又有什么新的思想和做法,记者近日专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代主席王正伟。

  劣势中往往蕴含着优势,困难中包涵着机遇和潜力。只要对干旱带旱情规律认识到位,措施系统科学,落实上形成合力,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减灾增收不是没有希望,而是潜力很大,可做大文章。

  干旱是魔鬼。今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在连续4年持续干旱的基础上,旱情进一步持续和蔓延,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王正伟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重新认识旱情的思想。他说,只有提高对旱情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旱情、抗御旱情!

  他告诉记者,干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大的区情,建国以来,宁夏干旱年数达到了48年,干旱几率达72%。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等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但是,这些年来,出现了一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年年有旱年年抗,年年抗旱年年旱,抗旱救灾,年复一年,就抗旱抓抗旱,投入不少,努力不少,但工作很被动,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他提出,要转变传统抗旱的惯性思维定势,顺应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变抗旱救灾为减灾增收,逐步探索出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旱作农业生产体系,构建起抗旱增收的长效机制。

  王正伟掰着指头,细述了宁夏正在围绕“水源、特色、转移、生态、生育”等五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一是围绕“水源”做文章,着力解决生存问题。利用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集水场,以及库、坝、井、池、窖联用等措施,用好黄河水,蓄住天上水,开采地下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围绕“特色”做文章,着力解决生产问题。在干旱带发展草畜、马铃薯、西甜瓜、枸杞、红枣、小杂粮、小茴香等特色产业。同时,计划用5年时间,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发展50万亩设施农业,户均达到1亩。三是围绕“转移”做文章,着力解决生计问题。通过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有序化和产业化,做到“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对“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的条件恶劣地区,实施县内移民搬迁,做到“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大概用5年左右时间整村搬迁20万人。四是围绕“变绿”做文章,着力解决生态问题。中部干旱带坚持封育禁牧,加强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南部山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进一步扩大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巩固“人逼沙退”的成果。五是围绕“少生快富”做文章,着力解决生育问题。在这两个地区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从根本上探索建立一种社会制约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计划生育新机制,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有一个过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算账对比、观摩交流等形式,让农民群众明白,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是避灾农业,设施农业是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也是富民农业。

  “在确保农村政策稳定不动摇、农村基本农田建设面积不减少、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的前提下,抓好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至关重要。在宁夏搞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突破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谈到宁夏设施农业发展时,王正伟的感受颇深。

  王正伟说,宁夏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完全可满足喜温瓜菜、设施栽培对光热条件的需求,是发展设施特色作物的优势区域。目前,宁夏的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全区面积超过了37万亩。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的农业,农民自己发展比较困难。宁夏有什么办法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王正伟说,政府要投入、引导,但不可能完全包下来,也包不下来。银川市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现在拿出6000万元,加上县上的投入,给农民补了近50%。山区要拿出这么多的资金困难很大,必须依靠企业、依靠大户、依靠农民投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总之,要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银行贷款为支撑,以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最终让农民干起来、富起来。

  发展设施农业离不开人才,而宁夏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发展较不错的永宁县从山东、东北等地引进了几十个专家在园区带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所以,“技术培训至关重要,是发展设施农业的支撑。”王正伟说,“我们聘请王乐义担任政府设施农业的顾问,就是让他给我们在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方面做贡献。最近,永宁县聘任了一批科技副乡长,分季节、分时段给农民讲授适用科技知识,很受农民欢迎。政府可以采取补贴方式请一些人才进来,采取一个带 5个、带 10个的办法帮助农民尽快掌握技术。”王正伟认为,设施农业做大了才有市场,越有规模农产品销路越好,规模越小越不行。宁夏要发展 100万亩设施农业,应该把市场开拓工作当作一件大事去抓。不能让农民在街头上、路边上,提篮叫卖,那肯定没有市场。另外,他提出发展设施农业还要坚持标准化生产。他举例说,宁夏农垦连湖农场供港叶类蔬菜生产基地,就是一个标准化示范基地,这个基地给宁夏引进了一个先进的理念,让大家看到设施农业该怎样发展。 2000元的投入 10000元的产出,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特征十分明显,是设施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

  坚持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中,既要美化家园,又要为西部、为国家做贡献,努力使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走在西北前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宁夏地处黄河上中游,三面环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是,近年来,宁夏人不畏惧风沙,在防风治沙的斗争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紧紧依靠政府,利用科技,创新机制,积极防沙治沙,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发展了经济,取得了“沙退人进”的显著成绩。

  谈到防风治沙的成绩时,王正伟总结了五条经验,即从沙坡头治沙经验,看治沙的科技支撑力;从彭阳精神,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执行力;从全区范围封山禁牧,看政府工作的推动力;从草畜林果业的发展成果,看治沙业的生产力;从完善政策法规、创新机制,看治沙的驱动力。

  宁夏人曾经创造出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固定了流沙,绿化了沙漠,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创举。但是,宁夏地形地貌差别较大,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如何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达到防沙治沙的进一步效果?王正伟说,宁夏在南部黄土丘陵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在中部干旱风沙区,大力发展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治沙造林,控制土壤沙化和草原退化;在北部黄河灌区,营造农田林网和防风林带,改造土壤盐渍化,保护基本农田。

  他对彭阳县在防沙治沙中取得的成绩颇为自豪。他说,彭阳县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几十年如一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使山川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彭阳精神”告诉我们,防沙治沙必须发扬“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顽强精神,一抓到底,不反复,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王正伟告诉记者,针对宁夏天然草原因长期过度放牧、滥采、乱挖、乱垦等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导致草原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早在 2003年 5月 1日就决定,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羊只全部下山舍饲圈养,天然草原全部承包到户,以退促种、以种促养、以养促围、以围促禁。几年来,草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初步形成了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互动机制。

  “沙化土地既有危害,但也是一种资源,治理好了可变害为宝。”王正伟说,“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平铺沙地种植甘草、麻黄、肉苁蓉等中药材 40多万亩。在银北低洼盐碱沙地营造红柳、紫穗槐等耐盐碱灌木,建成柠条饲料加工厂 17个,年加工能力达 3万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通过种植中药材、乔灌木及经济林果等治理方式,形成了既能防沙治沙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沙产业,目前已组建联户入股的家庭农场 300多户,户均收入数万元。”

  王正伟说,为了形成合力,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防风治沙,近几年,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延长沙化土地承包和租赁期限,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极大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治沙的积极性。目前,全区治沙面积在 1500亩以上的企业有 60多家,投入资金近 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 30万多亩。个体造林治沙户近 15万户,吸纳社会资金 4亿多元,造林 60多万亩。

  在采访结束时,王正伟高兴地说,明年是自治区成立 50周年,他诚挚地邀请记者到时候再来宁夏,看看宁夏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其对外开放的崭新面貌,领略一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构建和谐宁夏的干劲和热情。

     作者:沈镇昭 王一民 宁启文 张国凤       来源:农民日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5 16:13: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