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流与研究。主要指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1)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首先,经济系一般有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和advisor,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我国大学辅导员作用相似。其次,除上面提到的seminar之外,美国著名大学还有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研究平台,机会较多,以大三大四的学生为主。例如耶鲁大学的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s 和ROME project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Math and Economics),向学生提供了与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某个项目的锻炼机会。(2)学生之间的交流。除了在课堂上以讨论为形式的交流外(一般以讨论为主)各大学设立了学生交流平台,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例如哥伦比亚大学专门成立了Barnard-Columbia Economics Society,这是以本科生为主的俱乐部,他们在这里可以与教授和校友进行交流,并可参加有俱乐部组织的其它实践活动。
4、考核评价。美国著名高校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对本科生进行考核。
(二) 经济学科研究生教育
1、 总体状况。从培养目标来看,各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着眼于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既是知识的学习和发现的过程,又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尤为明确和迫切。国外研究生教育主要指博士教育,硕士阶段一般是作为进入博士阶段进一步进修的过渡或就业的准备阶段而设立的,经济学硕士一般是1—2年,博士一般是4年左右,他们培养的侧重点是博士。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规定,所有的学生必须获得经济学文科硕士(M.A in economics),在博士生培养阶段,达到要求后才能申请研究型硕士(M.phil),也就是说,接受博士培养计划是在硕士培养阶段所预先确定的,只有读到博士才能拿到研究型硕士学位,如果想就业可以读研究型硕士之外的其他硕士学位,所以选择研究型硕士的学生一般是对经济学真正感兴趣并为之奋斗的学生,这样不仅达到分流的目的,学生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3) 科研及交流。在美国研究与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交流方式有:与教师共同研究课题、seminar、Summer Math Camp(耶鲁大学)、跨校和跨学科交流以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等方式,这些形式为博士生提供了探索和表达观点的平台。除此之外需要对所修课程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研究的专题各写一篇论文,这些交流和研究活动都列入培养计划。在英国,导师会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制定一个提高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其中包括参加讨论会、出席会议和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研究等。
学生是经济学科教学的中心,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是教学宗旨,一切活动都是为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服务的。这体现在:(1)为学生提供较多的研究平台。例如,老师把近期研究在网上公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课题研究。讨论会(seminar)及会后提交的论文,也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很好的方式。跨学科培养扩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如哥伦比亚大学设有Econ-Mathematics、Econ-Statistics、Econ-Operation Research 、Econ-Philosophy、 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哈佛大学拥有众多的seminar和workshop,有时会邀请其他大学加盟,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也很多。以上活动大都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2)入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考核评价均是围绕提高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国外已形成了较为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