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暴富层
和
他们的神秘消费
半个月前,中国大陆政府公布2003年的GDP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1090美元,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一年。但是这一年里,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出现“里程碑式”的改善。在信贷、汽车产量、新增居民储蓄、及许多工业产品都出现了大幅度的、甚至“翻跟头式”的增长后,看来,暴富层是进一步富起来了。但是,人民消费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过热”也“热”起来。在大陆,具有3000-5000元月收入的所谓“中产阶级”,也并没有成为经济学界所希望的那种“消费主力”,与西方国家的middle class 相比,其实还是相当寒酸的。
中国真正暴富层的人数极微
大陆的人们说到“中国的富人”,通常不包括外资企业家人士。 而所谓“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例如外资的工业企业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已占到3成多。在税收方面,不包括关税和土地费,外资企业为主的涉外税收,其占全国工商税收的比重也已达2成。在外资企业中,被“视同外资”的台港资本占有一半以上。所以,台资对大陆的经济成长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外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已经占到6成以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力。此外,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一年还须销售500-700亿美元的产品或服务。 在我看来,中国的富人层的形成,与外资进入没多大关系。 大陆的这个富人层,是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地、甚至是猛然长成的。人们都知道,甚至外国人也知道,中国有这么个暴发的阶层。80年代,国外有人认为,就是中国的富人达到5%,也有6000万人之多,相当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个消费也是不得了的。中国的富人们也的确能享受,据报纸报道曾有法国人说,“XO我们喝不起,还是让中国人喝去吧。”国内的报道大概还是带着赞赏的心情。在美欧和澳洲,赌场上现今有大量中国人头在攒动,输它个百万美元也毫不在意。这些人头,都是长在中国暴富者的脖子上。 但是,这个暴富层,并不是中国的所谓“中产阶级”,他们的人数也远达不到5%。外国商人过高预计了中国富豪的购买力,完全失算了。 早在2000年7月,为了弄清中国富人的情况,国家统计局曾经组织了第一次“高收入专项调查”,样本是京、沪、津、渝、浙、粤、滇、陕、鄂、辽10省市9956户城市高收入家庭。但这次高收入群体调查,得出的中国“富人标准”相当奇怪,是: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拥有商品房或私人汽车;或虽无商品房和汽车,但户均年收入远高于3万元的家庭。 对此,我大惑不解:年收入3万元的家庭,既能买商品房,又能买小汽车,是月球上掉下来的中国家庭吗?年收入3万元,如果这家庭还要吃饭穿衣并上学的话,30年也挣不出一套商品房的!10年也挣不到一辆低档小轿车!所以,如果不是统计部门故意欺骗老百姓,只有两种可能:或者3万元收入是假的,或者汽车和房子都是偷来的。 当然,统计局说的是“3万元以上”,以上到多少呢?没有说。 后来,又有“专家”提出新的富人标准,来界定高收入:(一)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人均工资15600元的10倍以上作为高收入的标准,即年收入15万元以上者为高收入人群;(二)北京市个人所得税与月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为1000元,换句话说,1000元作为个人月最低生活标准,那么,个人年人均最低标准将为12000元,若以此为基数,超过10倍以上的为高收入者。依此计算,被税务部门锁定的“富人”年薪应该12-15万以上。 后边这项标准,只讲到“个人收入”,而不是指“家庭年收入”。中国城市家庭人口数平均为3.58人,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富人”在赚钱,人均月收入三五千元,在中国大陆似乎也还远算不上“富豪之家”。 中国的富豪,能买上千万元的豪华别墅,能买上百万元的豪华轿车,能每周打高尔夫球,能在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地方豪赌……,这完全不是中国一般的“高收入者”所能摸到边的。所以,统计局的高收入调查,离中国富豪的真面目还差得很遥远。 中国的富豪有多少人数?前年大陆“两会”期间有个报道说,中国1%的人口占有45%的社会财富,使两会代表震惊。但是这个报道很短,后没有下文。2003年又有报道,说中国的“美元百万富翁”有21万人。至于“人民币百万富翁”有多少?历来有很多猜测,大致有三个不同档位的说法。一是100万之说,二是1000万之说,三为数千万甚至高达8000万之说。如果不包括不动产,我认为1000万之说较为接近上面“两会”的材料。 但是,如果百万富翁有1000万,那意味着他们财产的总和起码达到10万亿,若不包括不动产,简直不可能。因为目前的银行居民储蓄总共才11万亿元。若包括“不动产”呢,10万亿元又太少了。所以,我估计,“现金百万富翁”想应当只在100-200万之间。为什么呢?我认为百万富翁的银行存款,应当在3-4万亿元左右。这种估计是否恰当?现在大陆已经实行所谓“储蓄实名制”,应当能够查出来,只是没有公布。
暴富层的“消费”也需有一盆浑水
在大陆,消费常是一个奇怪的景象。例如,日本本田公司发现:尽管中国“工薪族”2001年的平均年收入只有9371元人民币,而一部29.8万元的“本田雅阁”较豪华汽车相当于中国工薪者32年的工资总和,但是该款车在中国的销售额逐年上升。2001年前10个月就收到5万辆订单,为其年生产计划的1.7倍。 秘密就在于中国暴富层的消费。 还有个情况也说明了问题。去年北京市统计局称,北京“城市居民”购买力总量已达3801亿元,户均达到128145元。这情况令人不明白。原来报道说北京人的“人均月工资”这两年刚突破千元,也就是说“人均年工资”刚突破万元。如果3-4口之家有2人挣工资的话,不过是2-3万块钱么,怎么会有13万元的“平均数”呢?显然,是“亿万富豪”或“千万富豪”、而不是什么一般的“高收入者”,把所谓“北京城市居民”的户均收入竟然拉到了13万元的高度!所以,很清楚,所谓北京的购买力,不是人民大众的购买力,而是极少数富豪的购买力。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2003年前半年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工薪族的消费力之弱:1-6月份累计,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这个零售总额,已经远超出“全国工资总额”,估计能超出2倍。 因此,在“工资总额”之外,在劳动农民的收入之外,还有一笔惊人的消费力存在。也可能富豪对于零售的消费品并不在意,但富豪无疑是豪华消费的支柱。例如: 据报道:北京贡院6号,搀入金粉吹制成威尼斯水晶灯和贴小牛皮的墙面,它开盘以来已售出20余套;上海紫园标价1.15亿元的1号别墅被一神秘人士悄然定下;杭州市西湖边的一套2800万元的公寓被浙江省内一民营企业老板以一次性付款的方式买走。汤臣高尔夫别墅已是上海成熟的别墅区,希望集团老总刘永好在这里拥有一套3000多万元的别墅,此外,震旦集团、方正集团、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级别的高层许多都住在汤臣,“还有些名字不方便讲。”销售人员说。 还有报道:北京国际使馆村的开发商自豪地介绍了豪宅设计:庭园中设有SPA按摩池,以方便家人朋友在炎热的夏天一起泡水解除疲劳;又设有维多利亚式花亭,让女主人和小姐们有一处午间阅读的好去处;还设有木栈通道通向BBQ美式烤肉台,让人们在秋冬季节,有一种邻里阖乐、一家烤肉万家香的愉快。 我知道为什么中国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但我不知道,中国富豪妻女竟还要“阅读”?她们读什么?她们能读懂什么吗? 现在中国大陆,银行和房地产公司,都对富豪另眼相看,分外殷勤。据悉许多银行设立VIP室,环境幽雅,大力加强对富豪的温馨服务。而对小存款户,则一直在酝酿收费服务,说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为大户服务,提高效率。真是很冷酷的“效率”!房地产公司,则大量修建豪华别墅,其价格可从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而且如上所述,绝对为购房者保密,不使外界知道他们,恐怕惊扰了他们。这样的价格,甚至使美国人吃惊,美国东部一所草坪花园洋房,有200-300平方米居室,也不过是20万美元左右。 我想,美国富豪,甚至是香港的富人,也不会说买了豪华房子而不允许别人知道。但是中国的富豪不同,他们总是喜欢在黑暗中悄悄地动作,欺瞒世人。学者们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的人文环境不好,人民有“仇富心理”。但这种指责,一屁股坐在富豪一边,并不公正。中国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多数人是通情达理的,问题是富豪的钱来路不正,这才引起了“仇富心理”。各种贪污腐败,现今已经足以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的大头之一。而在80年代前期,老百姓都不敢讲对富豪有看法,怕被政府或学者指为“红眼病”,意思是看到别人发财而自己眼红。但80年代后期至整个90年代,以至今天,贪污腐败的富豪们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人民才敢发一点牢骚,表示他们对富豪的不满。试想,如果中国富豪的钱来得完全合理、合法而透明,人民怎么会“仇富”呢? 同时,对于大陆富豪来说,可疑的“收入来源”实际上限制了正常消费,他们的消费也就很不合世界的“常规”了。他们甚至把自己的住址、汽车牌号都视为“隐私”,不能泄露出去,当然也不想让银行知道。从富豪自身来说,他们也希望他们的消费也和他们“弄钱”一样,都是昏天黑地,一盆浑水,别人谁也看不清楚才好。
美国为什么也不欢迎中国贪官了?
现在已经清楚,中国富豪主要是贪官,以及和他们“拧成一股绳”的劣商。他们双方都离不开对方。官商勾结,是形成中国富豪的最主要的途径。许多贪官对自己在中国的“未来”其实没有信心,所以,他们大量将贪污所得转移到国外,一等的去美国,末等的去东南亚。我想,美国开始大概是欢迎中国贪官的,因为他们将钱带到了美国。但后来,他们逐渐发现,中国贪官并不是理想的“投资移民”,他们及其邪恶的子女们并不擅长投资经营,而只擅长疯狂享乐,其主要消费是大量购买房地产和赌博,从而带动了美国西部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化,这使得美国有出现东京90年代初房地产虚高引发的“泡沫经济”的危险。因此,先不谈道义问题,美国即使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也开始不欢迎世界各地的贪官们了。
大陆房地产的“泡沫化”可能就在眼前
在国内,房地产业也充满了“泡沫化”的危险。 据公布,截至2003年4月大陆银行的贷款中,17.6%为房地产,为1.8万亿元。但我有点怀疑这个说法。据报道2003年1-7月,全国有11个省份房地产投资增速超过50%,35个大中城市有10个房地产投资增速超过70%,有些城市连续两年房价每年上涨20%,有的甚至上涨30%。 另据2003年的报道,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对项目垫付约占总投入30-40%的资金;此外,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贷款。几项累加,房地产项目中约60%的资金来自银行。这样一来,风险就落在了银行,而银行都是国家的,所以风险就落在“全国人民”头上。而财富呢,就落在极少数富翁们怀里。 现在,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勾结,出现大量圈地、强行拆迁、又不给予被拆迁户足够的“新家”建设费的现象,竟有人下班后回家才发现自己的家已被推土机夷为平地。这引起很多激烈的纠纷。难得的,新华社也发表了题为“拆迁不能拆掉群众利益”的署名评论员文章,抨击非法的野蛮的拆迁行为,呼吁保护“弱势群体”权益。而台湾的报刊甚至形容为“北京黑帮式逼迁”,因此,发生了多起拆迁户的自焚和跳水寻死事件,命都不要了,可见房地产商的厉害。 但是再厉害,也架不住房地产滞销所带来的危险,特别是金融的危险。最近在大陆电视新闻中曾多次说到,近几年积累下来的房屋空置面积总量达4亿平方米。而我以前一直认为是1.2亿平方米。 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叫陆幸生的记者写道: 我注意到国土资源部在2003年11月16日的一份资料:“今年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以来,全国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6.8万件,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倍,有68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9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来进行一次简单的推算,那就是说,“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比例是687人÷168000件=0.0040892人/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比例是94人÷168000件=0.0005595人/件。前者是千分之四,后者是万分之五点六,99%以上的人没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999‰以上的人没有受到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结果,基本上接近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了。 这个计算真是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