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是指以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啤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的发酵酒产品。啤酒属外来酒种,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
啤酒的分类有很多,通常有3种方法:一是根据生产工艺的灭菌情况分为生啤、熟啤。生啤又可分为混生啤酒和纯生啤酒;二是根据色泽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三是根据麦芽汁浓度分为高、中、低浓度型三种。
表格1:啤酒分类(按生产工艺)

生啤酒是目前国际主流消费品种,日本生啤产量占到总产量90%以上,德国占50%以上,而我国生啤产量占比不到5%,消费以熟啤酒为主。
表格2:啤酒分类(按色泽)

表格3:啤酒分类(按麦汁浓度)

20世纪初啤酒工业在中国出现,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啤酒产业都属于引入时期。特点是酿造技术和设备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这个时期啤酒产品质量比较低,成本高,价格高,但是发展迅速。产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来自于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
1903~1949年,中国大约只有10家啤酒厂,其中大多数属私人企业,而且集中在大城市,年产量1万吨左右。
1949~1957年,中国啤酒工业进入缓慢发展期,年产量达到4万吨。
1958~1966年,中国啤酒工业起飞的初期,年产量达12万吨。1958年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中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
1967~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中国啤酒产业开始初步形成。
1978年以后,中央设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市场经济合理发展的指导思想,啤酒开始由计划生产转向市场机制,由于市场空间比较大,政策鼓励和进入障碍的进一步降低,大量企业涌入啤酒产业,各地区纷纷投资啤酒厂,企业数量和产量迅速扩张。1988年,已形成813家啤酒企业,产量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该时期啤酒产量CAGR高达33%。
这个时期啤酒企业在地域上高度分散,企业规模非常小,产能大多是1-2万吨。此时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啤酒市场基本供不应求,企业经营目标是如何提高产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该阶段啤酒市场基本不存在直接竞争。
这一阶段由于价格战、缺乏创新等因素,导致不符合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被淘汰,但啤酒年产量继续上升,产业开始趋向集中。啤酒总产量以CAGR14%的速度继续增长,1994年产量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
改革开放外资开始抢滩中国市场。20世纪90年代,巴斯集团与吉林金士百合资经营吉林巴斯金士百啤酒有限公司,中策集团与锦州净瓶泉合资经营锦州中策啤酒有限公司,澳大利亚的富士达啤酒与广东的皇妹集团合资经营珠海斗门啤酒公司。
表格4:1994-1998我国啤酒企业数量和产量情况

1998年开始,青岛、华润和燕京三大啤酒集团开始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圈地行动,拉开了全国市场战略竞争和行业大整合进程。这一阶段啤酒产业开始向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兼并、收购的对象,同时啤酒消费开始进入低增长时期。
90年代,由于外资啤酒盲目乐观,没能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结构和背景,急于求成,只看重资本优势而没有在品牌、渠道、整合等方面下功夫,最终败走中国市场。
但2002年以后,“摔过跟头,大彻大悟”的外资卷土重来,并采取了新的战略:从前台退出,藏身幕后,参股国内的本土啤酒企业,并适时进行尝试性地采取控股方式独立布点,但大多还是以参股为主,典型的如SAB-Miller和华润啤酒,AB和青岛啤酒,英博和珠江啤酒,纽卡斯尔和重庆啤酒,从此中国的啤酒业竞争彻底地走向了全球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