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来,楼市可谓“量价齐升”,开发商销售业绩良好,甚至在前三季度就基本完成了全年的销售额。开发商倍感欣慰的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压力。
数据现实,2013年1-11月,10大典型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为7928.9亿元,比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121.8%,较2011年同期增长38.4%。从历年同期情况看,2013年前十一个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创造了历史新高,比2012年全年4397.7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已超过3531亿元。可见,2013年土地市场较为火热,开发商拿地积极,地方政府推出地块所选择的时机也较为适当,土地供给增加,土地出让金更是大幅度上涨,对地方政府缓解财政紧张,解决地方债务以及带动地方投资有很大作用。
土地市场其实跟其他市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贱买贵卖,适时出售。作为土地的唯一供给者,地方政府绝对的握有土地供给数量、推出时间,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让价高者得的权利甚至是义务,因为这样才显示出绝对的公平,才显示出市场化。中央对楼市一直都较为关注,出台了多项全国性的调控政策,但总难以从实质上起到影响,反而形成“越调越高,越高越调”的恶性循环。除了市场供需影响外,政府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乏力,或者说供地力度不足等都是再次推高房价的推手。当然还有房子保有成本低的缘故。
对于土地市场来说,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地块,价高者得,要比之前开发商通过各种手段和关系来游说政府获取地块要公开、透明的多,而且这种公开拍卖的方式对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资金实力之外,开发商要想获取利润就必须在现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消费者的接受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盈利空间。之前只要能够拿到土地就能够暴利的时代对房企而言早已远去。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房地产市场竞争愈来愈充分,市场透明度愈来愈高,要生存靠的更多的是实力而不是一时的投机取巧。对于房企而言,尽可能的降低拿地成本,尽可能的提高销售利润,尽可能的开拓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等是生存下来所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接近年尾,楼市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暂时还不明朗,高价拿地的开发商其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然就不会有个别开发商拿地之后又退地的举动;不然不会有个别开发商年底打折促销的举动。
地价高房价高,累积楼市风险。房地产行业虽然是支柱型产业,但其地位必然随着需求下降、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以及社会观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逐渐被替代。楼市的高风险一旦危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势必需要宏观调控。除了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外,地方性甚至是全国性的调控措施依然有出台的可能,市场化前提下,政策依然难以“作壁上观”。
转自:
中投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