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54 0
2007-12-25
      昨晚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东莞电台一个叫"书吧"的电台节目,在节目里,主持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叫郑石岩的台湾作家(一位至今已经出版了60本著作,并且是以西方心理学和东方禅学相结合的实践见长,集大学教授、心理咨询师与义工于一身的知名作家),在这本《换个想法会更好》的作品中,他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却常常被忽略的命题,很多时候,人类烦恼的根源不在于外界的纷繁复杂,而在于人类内心无法平复的心理骚扰,如果人可以常常提醒自己,常常换个想法会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换个想法,也许会更好,就如前几天劝一位朋友那样,“如果自己会让自己开心,会让其他人安心,何尝不试试呢,何必想那么多,有时候,爱情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了什么。”当然,凭平常的修为,我肯定也说不出如此深奥的话,上面那句也是一位同学所赠之言,觉得用在那个场合正好。
 
       今天在优酷网上看到网友做的那个《十大感动中国的动物》,内心真的有点震憾,不是因为片子做得好,而是因为片子里面说的,曾经也真的碰过,动物是有灵性,且灵性并不比人差。相比之下,个人觉得那些动物绝对比那些“邮寄情人肢体”(最近新闻网上流行的恐怖新闻)的人更为高尚,有时候想,人是否应该也为那些动物致敬呢?
 
        上几个月,在莱维特先生那本《营销想象力》还没有出来时,我就在人大经济论坛上读到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为那本书所写的序,里面她就提到,人如果没有想象力会怎么样呢?我现在想说的是,人如果感情麻木了又会怎样呢?我想,肯定会比没有想象力更可怕,也许正因为如此,感动才会成为一种难得的享受。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记得在美国凯洛格商学院的品牌研究项目中已经证明,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感情驱动的,而不是平时所说的理智。因此,他们坚信,谁能赢得消费者的心智,谁就能拥有利润,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那边,人对感情的领悟已经超越了理性那种境界,甚至达到了那种可以随意创造感动的状态,当然可能有点夸张,但一点也不为过。
 
       记得在2000年时,在美国有位社会学教授病危,在临走前,他给25年前的学生(在出版界任职)再次上了一次关于人生的课,他与学生相约每个星期的星期二,与他大谈关于人生的一些感悟,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教授曾说过一句,“人一生最大的能力就是与生活讲和”,后来,他的那个学生,在教授去世不久,马上把上课所记的手稿付薪(书目好像就叫《TUESDAY WITH MORRIE》,中文名《相约星期二》,不过,好像在国内并不畅销,在美国那边却高居书榜的榜首),结果当然是赚得腰包鼓起来了,因为很多人都对人生感兴趣,只是平时不敢表现出来而已。可以说,这达到了利用感情的最高境界——商业化运作。
 
       与他们相比,我们操纵感情的能力实在太弱了,说得好听点就是,我们纯洁,说得难听点就是,我们已经对感情麻木了,一直以来都是,幸好的是,以前有鲁迅先生在呐喊,可惜的是,现在没有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了,因为个个都被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所扼杀了,没有扼杀的却被封杀了。
 
      前天,在金融时报上看到有篇报道,是说老板花钱请员工写童话的趣事,虽觉新奇,但他折射出来的却是人类的悲哀,现在的人都怎么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5 23:08: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