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4151 7
2007-12-26
<font color="#cc0000"><font face="楷体_GB2312"><strong>阅读提示</strong>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悄然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作为很多学术期刊的一种“行规”,“发论文先交版面费”似乎成为学术界人人皆知的“潜规则”。博士生龚子华的自述,让人对这种“潜规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透过他的自述,该受到拷问的也许不仅仅是学术期刊的职业操守,还有目前颇为流行的“论文至上”的评价标准。</font></font><p style="MARGIN: 0px;"> </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height="303" hspace="0" src="http://www.jyb.com.cn/comments/index/tpbd/W020071225334447138795.jpg" width="300" border="1" style="; HEIGHT: 303px; hspace: 0; vspace: 0;" al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资料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 张越 绘)</font></p><p>  “要不要把钱汇过去呢?”这几天,正在广州读博士二年级的龚子华一直犹豫不决。他的烦恼来自几天前接到的一个电话,南京一家中文核心学术期刊的编辑通知他:准备发表他投过去的一篇论文,前提是要交900多元版面费。</p><p>  事实上,交版面费发表论文的事,龚子华去年底刚考上博士5个月时就干过,当时他用560元买到了云南一家中文核心期刊的4个版面。但是这一次对方要价太高,家庭贫困的龚子华有点拿不准值不值。</p><p>  左右为难之下,龚子华慨叹一声:“唉!论文论文,博士的命根。”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博士生,特别是他们这种读文科的,在校期间不发表点所谓“有分量”的论文,别说找工作,连毕业都很难。他跟大家一样,也是迫于压力,才省吃俭用抠下钱来往那些学术期刊的腰包里送。</p><p> <strong> 以下是龚子华的自述——</strong></p><p><strong>  “论文关乎前途”</strong></p><p><strong>  毕业、就业都要看论文数</strong></p><p>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周围就有一些头脑比较“灵光”的同学花钱登论文。我来自农村,见识短,开窍晚,等意识到这点时,硕士已经读了大半了。想想自己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反正学校也没要求一定要发表论文,就这样算了。</p><p>  可读了博士后,没有论文就不行了。按照我们学校的规定,博士生在校期间,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是拿到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CSSCI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2006年—2007年被收录到这个索引中的期刊有400多种。我之前发表论文的云南那家期刊也在此列。</p><p>  此外,找工作也少不了论文。我们这种文科专业,毕业后的流向大多是去高校做老师。我听说,在许多高校看来,你讲课的水平高低不要紧,能不能发表论文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论文的数量和发表期刊的层次,关系学校的学科排名和科研经费。我有一个师姐,毕业了去应聘广州一所高校的老师,请导师帮她打个招呼。但是她的竞争对手发表论文7篇,她只有2篇,导师说他都不好意思去跟人家开口。</p><p>  我的导师是个很严谨的学者,一开始他也不希望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发表论文,但现在环境就是这样,大家都搞你不搞,你就没有竞争力了,他也就从反对变成了鼓励。总之,论文好不好不要紧,怎么发表的也不要紧,但一定要有,要多,越多越好。我要是只有一两篇论文,估计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论文关乎前途啊!</p><p>  <strong>“现在学会看性价比了”</strong></p><p><strong>  部分期刊就是赤裸裸要钱</strong></p><p>  现在,我已经发表的和确定即将发表的,已经有七八篇论文,其中有两三篇是交钱的。经过一年半的摸索,我也学会鉴别、看性价比了:价钱便宜的,有分量的,我才给;价钱太高的,质量低的,不给。通常我在图书馆翻看期刊,看到对路子的,就把自己的论文发过去,有一部分没回音,有一部分正规发表,但大多数(大概有十几家)都明确索要版面费。</p><p>  比如,有一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投过去一个星期,就告诉我通过评审,但一个版面收费300元。我那篇论文6000多字,少说4个版面,就是1200元。我没给。被我这样“拒”掉的期刊有好多家。</p><p>  最可气的是《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我明明是社科论文,给我审稿的编辑地址居然是“中山大学医学院”,而且开口就要800元。我去图书馆一看,吓了一跳。一般而言,优秀的学术期刊都是季刊,每期都不会太厚,十几篇论文就算很多了。但《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每期六七十篇论文,200多页,内容涉及教育、医学、体育、生物、经济、哲学、外文、中文等五花八门;每篇论文都很短,作者更是“成分”复杂,高校师生、ZF公务员、企业财务人员……这简直就是个赤裸裸要钱的期刊。</p><p>  后来看得多了我才发现,这样的期刊实在还有很多,其中不少还挂着“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等名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本子厚、论文多、篇幅短、字小、行密、纸薄,而且几乎都是一月一期。综观这些论文的题目,许多都非常大,足够写一本书甚至一套书,现在发表出来的却只有寥寥两三页,实在说不上什么学术质量。这些期刊跟我要钱,我一般不买账。但它们都有自己庞大的“客户群”,在读博士占了一半,还有一些硕士和讲师、副教授等等。</p><p>  我还遇到过一个《兰州学刊》,一个版面要200元。我一查,它2006年之前是“CSSCI期刊”,今年已经不在核心期刊名录了,但它依然在封底挂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的字样。</p><p> <strong> “学校鼓励多发表论文”</strong></p><p><strong>  争发论文造就虚假学术繁荣</strong></p><p>  真闹不明白,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果真发展到如此繁荣昌盛的地步了吗?那么多所谓的核心期刊,每月一期、每期好几十篇论文,都是学术?都是科研?我听一位老师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家都不愿意弄论文。自从国家搞了职称量化考核后,学术期刊似乎迎来了赚钱的春天,大家争着写,争着给钱发,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p><p>  当然,学术期刊也有它们的难处。据了解,在许多地方,ZF给期刊社提供的办刊经费有时仅能维持出版发行。于是,所谓的“助刊费”、“版面费”、“审稿费”就应运而生了。没办法,刊物也要生存,那些编辑也要吃饭。</p><p>  我还听说了一些很离谱的事情。我考博士前,曾在粤西一所高校当过一年老师。有同事告诉我,说学校跟一些期刊签订了打包发表论文的协议,学校一年给它几万,它帮这个学校老师发表多少字的论文。有一个同事在河南一家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每篇交费2500元。听说学院居然把这5000元报销了,因为他是教授,有这么个不成文的规定。还是如我前面说的,发表论文多,无论对个人、还是学校,都是件好事。</p><p> <strong> 面对学术丑闻,向复旦学习!</strong></p><p>  临近年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开发布了第一号通告,通报了对该校三起学术违规举报的调查,多名教授和学生受到处理。我们应当向复旦大学这种自揭家丑、勇于维护学术尊严的做法表示敬意。</p><p style="MARGIN: 0px;">  近年来,中国的学术呈现繁荣之势,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繁荣是虚假的繁荣:一方面,出卖版面、花钱买版面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粗制滥造、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被刊登出来;另一方面,抄袭、剽窃而来的学术论文不断出现,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被抄袭、被剽窃的论文,竟然也是抄袭、剽窃他人的。如果一定要说这样的论文有什么价值的话,唯一的价值就是锻炼了读者的分辨能力。</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26 07:34:00

是谁制造了对论文的畸形需求

读《中国青年报》记者实地调查论文代理产业链内幕的报道,恍如读荒诞小说。中国很多社会现实已比小说更荒诞。

  代写代发论文这种事,其实已不新鲜。那些荒诞案例和荒诞数字,不重复也罢。我本人在这方面就有亲身经历,曾有硕士研究生求我代写,曾为博士研究生联系所谓专业期刊,也曾有人为评职称问我所供职的媒体,能否发他的东西。

  论文应为研究问题而生,自己的论文自己写,难道不是一条做人和做学问的底线吗?学术期刊以论文质量为遴选标准,难道已经不是做期刊的底线吗?人生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挣钱谋生是硬道理,做有意义的事同样是硬道理。

  从代写代发论文、论文版面费的流行来看,底线已经没有了。当事人说起这样的事,毫无羞愧。

  从明处看,丧失底线的有三方:收费发“论文”的期刊、论文代写者或代理者、购买论文及版面者。

  这三方的背后,是那个制造论文发表需求市场的一方,它不在论文交易的现场,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方。它是制造或改变这种荒诞现实的关键因素。

  对于前台交易的那三方,我仍然要抨击他们的品格问题。并不能因为有制度不合理性,更不能因为失德者众多,便赦免他们自身的道德污点。他们也许没有伤害哪一个具体的人,但他们伤害了底线规则,对规则的破坏,害处更大更深。

  现在中国社会,人们做很多小的坏事、像群鼠一般啃噬底线规则时,总这样为自己辩护:不合理的制度规则逼我们不得不做欺骗规则的坏事,我不做坏事,别人也会做,有什么用?不过自取其辱!

  很少有人这样想:我不那样做,如果更多人不那样做,社会是否就会清明许多?对违反底线和常识理性的事,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集体不合作来抵抗?

  为什么那么多人为蝇头小利便可以丧失底线?为什么人们毫不看重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在观察中国社会诸多丑陋事件荒诞现象时,此类问题常常涌上我心头。

  对人性的追问似乎没有尽头,但我们看到了制度巨大的阴影。还是讨论在论文交易现场之外的制度因素吧,这就是那幕后的至关重要的一方。

  中国人怎么突然变得需求生产和发表那么多“论文”呢?中国人突然变得如此热爱学问了?是谁制造了这种对论文的畸形需求?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制造论文需求的正是制定职称、学位申请审查规则的权力部门,包括相关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研究所等。

  那些部门那些规则制定者,又为什么喜欢要求论文呢?个中真实原由也许永远无法考证清楚,我们只能猜想,也许是规则制定者崇拜论文,也许是他们觉得这样客观、方便,看论文总比讨论申请者的具体业绩简便,也是容易量化和标准化的指标……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结果是,枪手和代理满地走,伪劣论文满天飞,在中国“论文”这个词快要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了。在种种要求论文的评审中,又有几个评委认真审读提供的论文呢?大家心照不宣玩着这种浪费生命、浪费资源的无聊游戏。

  如此,那些规则制定者又将如何应对呢?

  取消论文的硬性要求?没有硬指标,职称、学位评审中中国特色的人情交易会不会一发不可收拾?管理者又拿什么来向下下达指标、向上汇报政绩?用别的指标取代论文?谁又能确保不出现新的交易代理市场?

  我们对很多社会弊端的改革,似乎都将面临这种人性与制度夹击的两难困境。因为这种困境,那些弊端和荒诞,日复一日在太阳底下继续着。
  

  原载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程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6 12:44:00

南京一家中文核心学术期刊的编辑通知他:准备发表他投过去的一篇论文,前提是要交900多元版面费。

应该是厚颜无耻的《江苏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7 00:40:00
这没办法 社会风气暂时改变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7 10:00:00

版面费问题与我国大学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有密切关系的,即以论文发表的数量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大学制度”。

 

现在专科教育、普通本科大学类与研究性大学的教师与学生要求“一视同仁”,都有论文“指标”——不管这所学校是否具有研究的基础条件。其实,我以为很多学校的教师所要恪尽的首要职业责任就主要是教好书,其次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完全没有必要将论文的发表当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在教育部门搞了职称量化考核后,在硕士、博士扩大招生之后,学术期刊似乎迎来了赚钱的春天,大家争着写,争着给钱发,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种制度下,大学之间开展了论文发表的大竞赛。首先这有害学术,将学术低俗化与商业化了;二是有害于刊物本身,降低了其信度,恐怕除了大学相关人员外,没有几个人会去订阅;三是有害于学术研究本身,它会使真正有创造性研究成果湮没在垃圾论文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7 14:13:00

中国的学术评价制度催生了交钱发文章制度。这样的结果是降低学术水平。非常想如果条件允许,做着方面的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