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好困扰的名字啊!理论在怎么优秀,总还是让我感觉,第一批铸币的人发了财啊。1)用它进行交易,要先用现行货币兑换,交易后再兑换回来。这点倒是很像货币,比特币的信用就是最先使用比特的人用现金提供的。2)挖矿的人,投入电脑空闲的资源铸币,在资本的炒作下,手上的数据值钱了。货币的流通,好像就是新的利益流动,流动到铸币者手中。3)这还像形成了一个圈子,圈子里面的人,就是铸币和第一批资本炒家。假如没有更多的人使用比特币,那么资本就是单纯的从资本炒家手中流向”挖矿人“手中。是一个0和的博弈。假如还有更多的人使用,那么后来的人用资本的代价获得比特币的持有权及比特币的预期价值。第一批炒家如果退出,那么这就像一个庞氏骗局。如果第一批炒家继续持有部分比特币,并行使比特币的使用权从事交易。那么这还像一种逆向的信用提供机制。由使用者的资源自己为自己提供信用支持。
继续推而广之,假如全球都使用比特币的时候,这时比特币的信用由全社会提供。假如某一天全社会对比特币失去信用支持,这时候持有比特币的人就是每一次泡沫破灭时持有股票的人一样,得到的一堆毫无价值的数据。这么来看,比特币就是一种贷款机制,由持有人自己贷款给比特币。还是一种逆向的信用提供机制。
显然,只要比特币得以实现货币职能,第一批挖矿人或铸币者必然是赢家。他们创造的数据使他们成了富翁。他们实际上就是接受了全社会对比特币的贷款。假如比特币继续实现货币职能,他们可以无限期持有这笔财富。假如比特币崩溃,他们任然持有这笔财富。受到损失的是最后持有的人。
铸币人持有的这笔庞大的财富,本质上是是用比特币的每一个人提供给比特币的信用机制。表明上看,这就是使用这样一种货币系统的一次性代价。如果分配足够合理,可以看做是为比特币提供信用和发展的第一批人的一种奖励。
显然今天的比特币已经快要离开这种预定的轨道了。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创新,但是因为是实验性的,并没有得到社会大部分成员的知情。提供信用的那部分财富的分布显然不是公平的。再者,后进入比特币领域的人提供的信用更多,风险更大,获利的可能性更小,必定阻碍使用的可能性。
它对现行货币的冲击不言而喻的。现实经济对比特币的抵抗因数是存在的。中央银行不会甘心铸币权的流失。
今天看了,这种货币的可行性是有的,但此次试验的失败概率有大于成功概率的趋势。
有点遗憾的是,提出比特币模型的中本聪的那篇开山论文,在网上无从寻找。没得这篇论文,显然不能对比特币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