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864 1
2007-12-26
管理学和经济学两个领域名列前茅;光华教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在中国商学院中遥遥领先;我们在中国商界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当然,我们有一些在学术上成就卓著的教授,在商界没有被普遍认知,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教授数量还不够多,这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p>  《财富时报》:但你似乎说过,你不主张教授整天在社会上抢占商机,依靠新闻媒体来制造社会影响力?</p><p>  张维迎:的确,要处理好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和社会影响力(social influence)的关系很不容易。作为学者,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在同行内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不这样的话,名气就没什么意义。如果一个教授不做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整天在外边跑,社会上知名度很大,但是同行不认可,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教授。我们的教授一定要首先得到学界同行的认可,比如,搞会计学的,一定要在会计学界有个好的名声;搞营销学的,一定要在营销学界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学术界行规,大家必须遵守。</p><p>  但是就商学院的教授而言,仅仅在学术圈有名气是不够的。如何把学术声誉转化为社会影响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花了很长时间,写一篇论文这个论文里面有一个很好的观点,为什么不把这个观点变成商界甚至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在一个比较流行的媒体上发表呢?其实,好多优秀的学术论文,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虽然在光华的制度里,这样的文章不计入提职称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仍然提倡,这样做对学者自身也是很有价值的。你在企业界有了名望之后,再去搞调研找资料就容易多了。你去访问一个企业,人家认识你,这个企业的老总和负责人就可能很愿意接待你。如果别人不知道你,谁愿意平白无故花时间接待你、跟你谈话呢?所以,即使仅仅为了学术研究,在做好研究的同时,适当地制造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应该的。</p><p>  《财富时报》:商学院教授名气大了,就很容易到社会上赚钱。有时候,分不清他到企业中去做咨询,是为了做研究还是为了钱。光华是否存在这个问题?</p><p>  张维迎:我们允许并鼓励教员做一定的咨询工作,包括在公司里面兼职,做一个独立董事,或者当个顾问,甚至做一个具体的项目,这些都是可以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获得第一手的感觉,了解现实的管理问题。比如说,如果你要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你有机会为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做一个咨询项目,他们会问你很多问题,你就可以发现,他们在关心什么,有些什么理论可以指导他们,或者说他本来没有方案,也许你就可以提出一些新的理念,等等。这样无论对你做研究还是教课都是有好处的。</p><p>  但是,我们强调,做咨询的目的是“解剖麻雀”,绝不是为了赚钱。解剖之后,你弄清楚其中的原理,对你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有帮助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迷失方向,忘了解剖麻雀的本意,结果整天都在杀麻雀赚钱。所以,出于这个考虑,我们限制教员为企业服务的时间,不主张他们做太多的咨询。我们明确规定,一个教授当独立董事的数量一般不能超过两个。</p><p>  《财富时报》:你过去谈大学改革的时候,多次提到学术文化。在你看来,什么是好的学术文化?</p><p>  张维迎:要理解什么是好的学术文化,就要看一下什么是不好的学术文化。文化是一种行为规范,是非正式的制度,但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正式制度。比如说,申请工作之前先找熟人,没有认识的人就不敢申请,这不是一个好的文化;开学术研讨会的时候,教授们之间都在相互吹捧,不挑战演讲的人,不进行真正的学术批评,这不是好的文化;如果教员把学校只当成领薪水的场所,只讲自由,不讲责任,有无学术贡献都心安理得,长期不出成果也没有罪恶感,这不是好的文化;如果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这不是好的文化;如果一个优秀的人才要离开,我们就吓得要死,这也不是一个好的文化;如果我们这个学校只怕老的人走,不害怕年轻的人走;老的“权威”走就是丢人的事,年轻人走了无所谓,这不是好的文化……我们中国的许多大学,真的没有好的文化,这就更凸显出改革的迫切性,必须塑造好一个大学的文化。如果没有好的大学文化,所有那些硬梆梆的白纸黑字的条条,再合理,都不会取得我们所希望的成效。</p><p>  我举一个例子。1999年我们从香港科技大学招来了会计学教授项兵先生做我们的EMBA项目主任,他干的很出色,后来李嘉诚挖他,希望他创办长江商学院并出任院长一职,尽管我们希望他留下来,但我们竞争不过李嘉诚,不仅是钱的问题,因为那个平台更大。他离开,我们没有办法,但同时我们很高兴。为什么?自有源头活水来!他优秀,他有更好的地方去,说明光华不会埋没人才,不会毁掉人才,能够给优秀人才发展机会,让他们更优秀。一个好的大学,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不怕人才流动。</p><p>  《财富时报》:光华出现人事风波后,一些人再次提出“教授治校”对大学改革的重要性,你怎么看?</p><p>  张维迎:无论谁治校,大学教授必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都得有“治”,否则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就会被乌合之众统治,就会正不压邪。为人师表,对教授的道德要求要比一般人更高才是。</p><p>  所谓“教授治校”,治什么不治什么,要有一个合理的划分。在大学里,教授在学校管理方面应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如学术性的事务,应该由教授组织的委员会来负责。但很多时候,教授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是有冲突的,不同院系的教员也有利益冲突。作为一个整体,大学一定要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否则内部矛盾纠纷没法解决,学校的发展战略没法实施。所以,我更同意北大老校长蒋梦麟先生的那句话,“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校长治校,就是制定大学的战略规划,引导这个大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对大学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如果不是校长治校,如果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今天的北大。而教授治学,是治好学校的学术事务,如怎么培养学生、提教授的标准是什么等等,由他们决定,在这方面,行政部门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凌驾于教授之上。但这不等于说,教授的行为就不受任何约束,或者说,行政部门就没有管理教授的权力。</p><p>  《财富时报》:在整个中国改革进程当中,大学的改革显得比较滞后。你认为大学改革迟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p>  张维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不像企业面临那么大的竞争压力。一个大学,一旦塑造了一个好的品牌之后,在这个品牌下循规蹈矩运行若干年都不会有大问题,至少没有破产的危险,所以没有改革的动力。但应该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越来越大。我们可以拖20年,但我们不可能再拖20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哪一个大学能够率先开始这个变革,哪一个大学就能在下一轮真正的竞争中——甚至在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处于一个领先的定位。为此,我们好多制度的改革,包括大学与ZF的关系,大学内部的管理制度的改革,都应该尽快提上日程。</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26 17:26:00

沙发,坐一个!

这些道理人人都懂,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是否知道,而在于是否做到!

北大的商学院办得好,更多是由于北大这个金字招牌和北大的鼎立支持以及当下中国官、学、商联盟的必然结果。

要知道,光华给海龟的薪酬是在国际上也是有竞争力的,至少不比光华在世界商学院中的排名差,尤其考虑到中国的物价因素和种种外快的可能。光华的生意经很简单,用北大的金字招牌吸引MBA和EMBA学员以及各种短训学员,赚到钱后到海外买教授提高学院知名度,然后再吸引学生再挣钱。如果不是北大,这可能吗?但对于北大,这很难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