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私人银行还是国有银行,唯一的区分根据就是:
这个银行的所有权是谁的??
如果归美国ZF,那他就是国有银行;如果它归私人,那他就是私人银行,就这么简单。
事实就是:
美国ZF没有美联储一分钱的股份,也就是根本就没有美联储的一丁点所有权。
于是,美联储是百分之百的私人银行。
有人说,美联储是“公共政策机构”,所以不是私人银行。
典型的偷换概念啊,“公共政策机构”,这是他的业务范围,与其所有制无关!
美国就是要让一家私有银行来行使公共政策!
当然了,美国ZF毕竟是美国地面上的老大,让私人银行管理全国的钞票,它岂能不分一杯羹?
事实是,岂止分一杯羹呢,它要拿走美联储94%的利润!凭什么?凭的就是这是我的地面,你在我地面上开一家独此一家的、有发钞权的“央行”,保护费那是大大地!
反过来说呢?那些投资美联储的股东们难道就是可怜虫吗?当然不是了,即便只能拿6%的利润,那也是非常可观的,别忘了——独此一家!央行!更重要的是,作为私人银行,居然能控制美国的经济命脉,这可是有钱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间接的经济利益简直无法估量。
实现了这个梦想的有钱人叫做:
罗斯柴尔德!一个真正统治世界的人(家族)!其背后有一个神秘的组织——
共济会!而且其梦想可能不仅仅在经济层面。
至于这个人如何实现的梦想,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其中的内幕常人很难知晓,都是暗箱操作,我只提供下面一点资料,信不信由你:
1963年,在6月4日這天,約翰⋄F⋄肯尼迪總統(合眾國35任總統,任期1961-1963年)簽署《11110號執行命令》,通過這個命令美國ZF拿回了發鈔權,不用再通過羅斯柴爾德家族所擁有的美聯儲。
在離開命令簽署不夠6個月的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被羅斯柴爾德家族刺殺,遇刺原因跟在1865年亞伯拉罕⋄林肯總統遇刺相同,他也想為美利堅人民印製美利堅人民自己的貨幣,而不是為了(維護)那些國外精英們(來這裡)搶錢的戰爭販子的利益。
隨著肯尼迪總統遇刺,也就是同一天,《11110號執行命令》被下一任總理林登⋄拜尼斯⋄約翰遜總統(合眾國第36任總統,任期1963-1969年)宣佈廢止,而宣佈廢除這項法令的時候,約翰遜總統還在空軍一號飛機上,而且正在從達拉斯飛往華盛頓的途中
补充一些资料:
美国联邦储备局以「独立和「制衡」为基本原则。
在制衡方面,该局的七名理事(包括主席、副主席在内)悉由总统提名,并需经参议院同意。
对于货币政策的决议,如调高或调低再贴现率,采用合议兼表决制,一人一票,并且为「记名投票」,主席的一票通常投给原本已居多数的一方。
总统固然可以掌握理事与主席、副主席的提名,但一经参议院通过,任期长达十四年,最多可能历任五任总统。
(——
ZF的控制力实在是太小了,只能14年提名确认一次理事和主席,其后的各种决议,都是这些理事和主席包办了。
有人说美联储要向国会报告工作,这基本上是无稽之谈,他们从来都是关门会议,开完会就宣布政策变化。)
举例:
联邦储备局也是制定美国货币政策的首脑机关,1993年10月起,美国经济景气快速攀升,有引发通膨之虞
,多亏时任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格林斯潘(Green Span)在不顾民意及政治压力下,连续七次调高重贴现率,使美国经济软着陆成功,免于通货膨胀的威胁。
(
什么叫不顾民意,不顾政治压力?哈哈,就是我不听你zf的话,我就那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