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天然气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纵观其发展史,根据市场的竞争有效程度,我们将之分为旧世界和新世界两部分,新旧世界以1978年为分界点。
美国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大型气田的发现、管输能力大幅增加和气价便宜等促进了天然气消费。从1930年开始天然气储量每年平均增加192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线总长10余年间由24万公里增加到31.5万公里。
这期间,ZF全面控制气价,1960’s年代天然气井口价格仅增长了1%,而替代燃料的价格增长了10-25%,气价仅为油价的15-25%,天然气消费每年增加53亿立方米。由于ZF设定的价格低于天然气实际价值,导致需求猛增。生产商利润微薄,勘探和开采动力下降,市场供应严重短缺。
1971年,美国ZF修正了它的井口价格冻结政策,对新的合同采取新的价格,这使得天然气井口价格在1970’s年代开始上升,但仍未能阻止天然气短缺时代的来临,1976-1977年冬季天然气严重短缺时9000个工厂被迫停产。由于天然气供应短缺,加上同期美国经济步入滞涨时代,美国天然消费量同期也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了近10年。
1978年出台《天然气政策法》,宣布逐步解除对天然气井口价格的管制,放松价格管制使天然气井口价格迅速上升并刺激了天然气的开采,生产者积极性不断提高,天然气产量急剧反弹,到1980’s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生产泡沫。1989年《天然气井口价格解除管制法》的出台标志着天然气井口价格管制的彻底结束,通过引入管道第三方准入体质建立了“气对气”竞争的市场结构。
1992年,《FERC636号法令》强制要求所有管道公司提供公开准入服务,将销售和输送服务分离,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供应商和管道输送公司。这标志着美国天然气产业正式走入市场化。竞争性市场的建立使得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天然气价格水平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且市场消费量稳步上升。
2000年以后,美国天然气的需求增长放缓,但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大规模开发页岩气使得美国天然气消费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独立。
长期来看,变革无意是有益于产业的繁荣发展,但值得关注的是变革前后的产业供需变化,这是变化最为剧烈的部分。可以把价格机制变革和管网改革割裂开来看,可以发现价格机制的变革对供需的影响更大,在美国经济不振和天然气价格上升的双重压力下,需求大幅下降。此后,管网改革对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反而使之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上。
政策的变动对于美国天然气产业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美国ZF制定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调整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的自由竞争市场。
图表1:政策推动美国天然气发展

图表2:美国天然气变革前后供给、需求和价格变化剧烈

旧世界盈利模式:生产者将天然气销售给管道公司,管道公司再销售给地方配气公司,最后由地方配气公司销售给终端用户;天然气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价格也受到了监管:前两个价格受联邦ZF/州ZF监管,终端环节结构受州/地方ZF机构监管;管道公司和地方配气既负责输送,又负责销售,垄断性强。终端用户无法跳过中间环节自行选择天然气生产商。
新世界盈利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大型终端用户、居民和小商业用户既可以从地方配气公司购买天然气,也有权利直接从销售商和生产商那里购买。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供应商和管道输送公司。地方配气公司的销售价格受到ZF管制,但生产商和销售商的价格由市场决定。管输和地方配气公司只执行配送的职能,收取管输费。
图表3:新旧世界盈利模式比较:从垄断走向充分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