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写了“今年是个不错的年景”之后,受到了一些读者朋友的关注,再次感谢大家的祝福!由于许多年轻学人希望借鉴经验,我想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借这个机会对自己的科研体会做一个总结,不是专家,更不敢以大牛自居,仅仅有些经验(恐怕多数是教训)跟大家分享。只要能有一个人看后有收获,我就满足了。
我必须声明一下,虽然我人已近中年,但在学术的路上还是初入门者,学海无涯,诚不我欺。
1. 道德。学术道德问题是老生长谈了,论坛上常有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之类的讨论,究竟什么是学术不端?到底什么是底线?很多人都在争论。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学术不端就是不端,哪怕是最轻微的。无论是剽窃抄袭(抄袭文章或者idea都算)这种大不端,还是一稿多投再选择性刊发这种小不端。很多人在说期刊和投稿人之间的这种不对等对弱势的投稿人不公平,但规则就是规则,不接受可以不玩,只要进了这个圈子,就必须遵守规则。我们也不用拿欧美的例子说学术不端的标准多严格,发现之后对学术生涯的影响有多大。中国先贤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给出了我们做人的行为准则,其心不正,何谈其它?
2. 审美。我常看到诸如“AER有多好啊?有经济研究好吗?”,“哇,我的XX(朋友,导师等等)发了SSCI了,太牛了”此类问题。真心想回答,但不知道从哪儿说起。无论我们进哪一个行业,都应该对这个行业的标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你可以不知道李彦宏跟Larry Page谁牛些,可以不知道雷军与Steve Jobs谁厉害,可以不知道王传福和Elon Musk谁更棒,但进了经济学相关的科研行业,要是有人觉得经济研究比AER好,就如同觉得隔壁家大牛的爷爷在附近开的牛牛家超市比walmart更super一样。有了正确的审美,才能让我们在自己的行业跟精英们用同样的标准交流,这是在任何一个行业开始进步的基础。有人可能会说,各个学校的标准都不一样,怎么形成共同的审美啊?欧美的学术圈也曾经用数量还有科研项目来参与衡量过一个学者的贡献,但后来很快就被唯一的标准替代了,这个标准就是——publicaiton,而且发表主要跟质量相关,数量是相对不重要的。能发一篇AER,Econometrica,比能发100篇的Economic Modeling,Applied Economic Letters这种都要强太多了(只是举例,没有黑这两个期刊的意思,在SSCI这个家族里面不如它们的比比皆是)。我借这个机会把这句话放下,国内迟早要走这条路,时间也不会太久。逻辑其实很简单,除了好期刊的发表,诸如课题,书之类的“成果”太容易商品化,所以根本衡量不出来一个学者真正的实力。
3. 热爱。这个圈子的回报是很低的,只有食物链的最顶端的一批人靠学术发家致富(通常这部分人都是时代造成的,未必是学问做的最好的,但一定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大部分人都只能过清苦的生活。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欢科研,我真诚的劝你早日离开这个行业,把智慧用到其它领域,会给你带来多的多的回报。进了这个圈子,就要对权,利看淡些,真想当官发财,去ZF,去业界,那里才是施展才华的天地。
4. 跟时间做朋友。中国最多的故事就是伤仲永的故事,至少在我身边不鲜见。大部分都是耐不住寂寞,即使很有才华,如果没有时间的积淀,也是不可能有好的产出。去掉浮躁,多静静心。懂得慢即是快,就离收获不远了。
5. 做人跟做学问一样重要。无论在那个行业,最容易成功的那类人通常都是做人很成功的人。做人厚道些,体现到你会遇到更多的,更好的合作者,路,越走越宽。
可能有人说,前面五点都是战略,没什么实际参考价值,虽然我认为这是更精华的认识,但后面,如果有人感兴趣,我还会跟大家谈一些战术层面的东西。
今年是个不错的年景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84299-1-1.html”
今年是个不错的年景——科研的战略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87251-1-1.html”
今年是个不错的年景——几点战术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894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