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计量论文写作和发表的黑客教程1——让初学者瞬间开窍》讲的是为了完成发表任务而总结出来的一些计量速成法。但还有一些人并不仅仅满足于发表一般的CSSCI刊物,而是想发表一些一流刊物。到底如何才能发表一流论文?这就是本文所要讲的东西。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其实,要写出一流论文,只要在思想和技术两者之间,取其一,并且保证另外一个不是太差,就可以发表。当然,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必须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且把这种思维方法灵活运用到研究过程和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这个条件得到了,一流论文基本就出来了。
中国科学家很多时候具有很好的想法,很好的创新,以及很好的结果。但是仍然被很好的国际杂志拒稿,原因就是行文过程中思维方法不对头,一些常见的、误导性的逻辑错误,作者居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人文研究者喜欢用名人名言来证明某个观点是对的。这种思维方法在10年前遍地都是。现在这种论证方法可能大家也觉得有点离谱,稍微收敛一点了。但是,还有大量思维陷阱在写作和研究过程中无法觉察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又是什么呢?
这次我只是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指出被一流期刊据稿的一个关键原因。当我思考答案并上网搜索时,发现网上有一篇文章杜牛牛的《独立思考者的思考模型Patterns of Independent Thinking》已经给出了初步答案,针对这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讲述,而且不长。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方法和常见思维陷阱进行了很好的归纳。 除了常见的逻辑问题外,作者还结合心理学方面的成果指出了一些思维陷阱的心理学基础。这比一般的写作过程中逻辑问题阐述更为深刻,而且更为实用。例如,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原因时,经济学家通常会采纳对自己有利的结论,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对自己不利的结论。这里面既有逻辑推理问题,也有心理学问题。毕竟,审稿人可并不按你的想法走路。要知道,审稿人虽然不是你的敌人,但他不会那么容易就让你发表一篇一流论文的。对你不利的结论,就是对他有利的杀手锏!!!哈哈。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甚至你认为你知道的其实你却并不知道的一些错误思维模式和思维陷阱,这些问题和谬误在正常人的研究过程和写作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出现,而且不自知。一句话,作者归纳得不错。我看完之后,仍觉自己的论文漏洞太多。读完本文,你不妨自检一下,并且在以后的科研和写作过程中不断反省,逐步提高。
PS:由于最近工作繁忙,对稿件最后整理工作有些仓促。故在此,特别感谢人大Rococo童鞋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余时间对文章最后整理工作做出的贡献。
1、如何写一流学术论文
如何才能写出并发表一篇一流论文呢?我相信,这是很多人(我猜想不仅仅包括学术理想主义者)特別关注的问题。论文的关键要素,无非是思想和技术。如能思想和技术均达一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要在两者之间,擅长其一,并且保证另外一项不是太差,也可以写出一流论文并且发表在一流期刊。 例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和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大部分文章以思想为主,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面技术为主的文章和思想为主的文章都很多(QJE也有一些思想为主的文章被后人发现计量方法不可靠)。黑客教程《计量论文的几种境界》曾写道:一种是以思想为主的经验论文,只要掌握前面提到的计量速成法就可以写作,毕竟,这类论文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思想。第二种是以计量技术为主的经验论文,这类论文通常发现前人某篇文献(一般是思想为主的论文)的计量技术不可靠,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能解决这种计量缺陷。第三种是专门解决计量理论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第三种才真正的计量经济学。前两种、尤其是第一种,只能称之为经验经济学。
从经济学角度看,具有经济学的计量论文,就是第一种——以经济思想为主的经验论文。这种论文,要说容易写,确实容易,利用计量速成法就可以在一般的CSSCI上发表。要说难写,也确实难写。发表到一流期刊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想发表到SSCI上面。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论文有很好的idea,有很好的创新结果,但是我们仍被国际杂志拒稿了。原因当然有很多,例如那个杂志不发你这个方向的论文,或者编辑不喜欢这类论文,或者审稿人水平实在差,没发现你的价值(也可能是自己的表达方式蒙蔽了审稿人的眼睛〕。但是,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思维模式不对头。要想发表一流论文,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且把这种思维方法灵活运用到研究过程和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当论文的idea、创新性和方法都达到要求后,思维模式基本就决定一流论文是否会出现。如果论文中出现一些常见的、误导性的、不具备说服力的、前后矛盾的逻辑错误,作者居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那么审稿人和编辑通常会产生一种幻觉:这个作者的科学素养太差。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人文研究者喜欢用名人名言来证明某个观点是对的。以前用伟大革命导师的语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现在与时俱进了,改用亚当斯密、弗里德曼、凯恩斯等人的观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从一个坑跳进另外一个坑,中国人向来乐此不彼。这种思维方法拜中学应试教育和高考作文必杀技之福,由此锤炼出来的中国学生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并因而沿袭至科研领域。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中国学生特有的。至少美国老师不会如此这样教育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思维陷阱在写作和研究过程中无法觉察到。
正确的思维方法又是什么呢?杜牛牛写的《独立思考者的思考模型》文章中,已给出了答案。作者行文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对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方法和常见思维陷阱进行了很好的归纳。除了常见的逻辑问题外,作者还结合心理学方而的成果指出了一些思维陷阱的心理学基础。这比一般的讲解逻辑问题的文章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为实用。例如,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原因时,经济学家通常会采纳对自已有利的结论,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对自己不利的结论。这就是文中提到的自利归因现象。它既有逻辑错,也有心理学解释。这种错误的思维方法引致的结果,对论文而言可能是致命的。毕竟,审稿人可并不按你的想法走路。要知道,审稿人虽然不是你的敌人,但他不会那么容易就让你发表一篇一流论文的。对你不利的结论,就是对他有利的杀手锏! ! !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甚至你认为你知道的其实你却并不知道的那些错误思维模式和思维陷阱,这些问题和谬误在正常人的研究过程和写作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出现,而且不自知。一句话,作者归纳得不错。当然,这些思维模式和思维陷阱如何同科研和写作相结合,需要读者自己举一反三。以前觉得自己写的论文都还不错,等我看完之后,顿觉自已的论文漏洞太多。读完本文,你不妨自检一下,看看是否如此。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科研和写作过程中不断反省,逐步提高。当然,本文的目标不是告诉你关于思维模式的一切,而只是提醒你:你的逻辑可能存在谬误,你可能不自觉的陷入了某个陷阱。
本文的目标人群是:
1、知道或尚未知道,但试图改善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模式、避免误入陷阱的人。
2、试图写出逻辑自洽的、而非结果堆砌的学术论文的研究者。
3、对未知世界、现象背后的根源(而非对论文篇数)具有强烈探索兴趣的人。
4、试图在科学领域建立自己的贡献的人。
5、不想被別人(包括但不限于:学术流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欺骗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