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确切定义的东西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吗? 为了说明发展“虚拟经济”的必要,主张者们经常使用一个数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1997年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40万亿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股票市值36万亿,债券余额29万亿),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 这个数据的引用和说明有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没有做“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的数据统计,它们的官方文献也没有用金融资本市场交易量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做攀比。在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中,关键指标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没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到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发布的一万一千多份文献中,只有若干份提到“虚拟经济”,例如: 1.《金融与发展》2001年09月号,《全球数字分裂》。 2.《世界经济观察》2000年10月号,《转型:经验与政策问题》。 3.《金融与发展》2000年09月号,书评。 4.《金融与发展》2000年06月号,《形势、管理和俄国企业选择》。 5.《俄国经济的货币回笼》,OECD,2000年03月。 先看看第一份文献是如何讨论“虚拟经济”的吧。原文摘录: The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revolution presents a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ak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develop their ownproductive and creative capacities, and become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virtual economy. However, Internet density (users as a percentage ofpopulation) is still much higher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affluent and educated communities in every country, than elsewhere. 这段文字用“全球虚拟经济”(the global virtual economy) 来说明互联网的普及问题,并没有说是金融资本市场交易或国民生产总值,也没有做相关攀比。 其它四篇文献,说的是一些国家的经济转型;如果搞“虚拟经济”转型,例如俄国的名不副实的经济改革,那么,就要慎重考虑对它们的贷款计划、甚至拒绝对它们贷款。这些文献,也没有把“虚拟经济”作为金融资本交易来跟国民生产总值放在一起做统计或做攀比。 作为严肃的学术探讨和政策研究,引用数据必须客观和全面。然而,“虚拟经济”的主张者们所引用的数据有很大的倾向性和片面性,比如,专门引用1997年到2000年的数据,而对这两年来的数据却一字不提。为什么呢?很明确:1997年到2000年正是“新虚拟经济替代老经济”、“新经济打破经济传统规则”和“无利润模式”等等概念炒作的高峰期,而这两年来的“挤泡沫”充分显示了那些说法都是概念炒作。这数年,发展“虚拟经济”的主张者们大力鼓吹风险投资和到美国上市,那就拿这来作个例子吧,下面是相关统计数据: 上市概况(1997年-2002年) ---------------------------------------------------- 年度 A B C D E F ---------------------------------------------------- 1997 537 131 4,704.5 35.9 20,838.8 159.1 1998 329 75 3,623.9 48.3 16,837.4 224.5 1999 480 233 17,804.7 76.4 114,864.6 493.0 2000 354 226 21,077.1 93.3 106,324.3 470.5 2001 88 35 2,890.2 82.6 13,417.3 383.4 2002 94 22 1,908.5 86.8 8,219.6 373.6 ---------------------------------------------------- A: 美国公司上市数目 B: 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上市数目 C: 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总规模 (百万美元) D: 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平均规模 (百万美元) E: 风险投资支持的市后总价值 (百万美元) F: 风险投资支持的市后平均价值 (百万美元) ---------------------------------------------------- 来源:汤姆森风险经济,美国全国风险投资协会。2002年11月。 这个统计数据清楚表明,1997年到2000年,是风险投资商利用股票市场脱手和圈钱的高峰期,那些“新虚拟经济替代老经济”和“新经济打破经济传统规则”等概念炒作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甚至成了风靡全球的时髦;而主张者们所选择的,也恰恰就是这个高峰期的数据。从2000年末开始到2002年初,是挤“泡沫”时期,各个方面的数据都呈现了急剧下降;反映在道琼斯指数,是从高峰期的10000点以上跌落到现在的8600点左右;反映在纳斯达克,则是从高峰期的5000点跌落到现在的1400点左右。这两年的数据不符合鼓吹“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需要,主张者们就采取了视而不见的做法。那是负责任的做法吗? 其实,主张者们也承认,“对于虚拟经济,国际上尚无一致的定义。”既然如此,“虚拟经济总量”的计算及其跟国民生产总值的攀比计算,有什么学术根据呢?有什么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规则的支持呢?用的是什么定义范围和统计方法呢?在没有确定的定义和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持、更没有做充分的评估和反证的情况下,就把“虚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来,那样做,是严肃的学术态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