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然气具有绿色环保、热效率高、和相对汽柴燃油、LPG等的高性价比优势,我国天然气消费长期维持高速增长。
2005-2010年消费CAGR为18%,预计2010-2015年消费CAGR18.5%。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需求将达到2500亿立方米。国家天然气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201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有望达到8%。旺季气荒现象日趋严重。2013年“气荒”新增缺口超过去年一成,日需求量在1800万立方米左右,是谷值的10倍。天然气的消费结构在过去十年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天然气化工外,其他领域的用气占比迅速上升,天然气发电、天然气运输、民用燃气是2005年至今增速最快的三个领域。
天然气发电用气的基数低,但增长快,2005-2011的年复合增速达50%。天然气运输的增速排名第二,2005-2011的年复合增速为24%。第三为民用燃气,2005-2011的年复合增速为22%。工业燃料的增长与天然气消费增速同步,2005-2011的年复合增速为18%,同期由于天然气化工占比的下降,工业燃料在天然气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也由2000年的7%升至2011年的15%。天然气化工在消费结构中的下降最为明显,从2000年的70%下降至2011年的33%,2005-2011的年复合增速仅为10%。
图表1:天然气消费不断加速,2015年预计达2600亿立方米

图表2:天然气消费结构演变

我国自2007开始变为天然气净进口,此后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2012进口依赖度29%。发改委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3%。
根据我国规划的常规天然气产量,2015年可达1270亿立方米,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对进口气的依赖度将继续提升,根据能源局预测,2015年进口天然气将达到93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超过35%。我国天然气到2025年可能演变为进口和非常规为主的供应格局。
图表3:天然气对外依赖度近30%,未来仍将持续上升

图表4:2015国产常规天然气产量规划

图表5:天然气供应格局(2005-2025)

定价机制以成本加成法为主,没有反映资源稀缺性、供需关系、及与替代燃料的关系,是导致天然气行业供需严重不平衡的主要限制因素。从整个产业链条看,我国天然气现行定价机制可以概括为国家调控下的成本加成法,其中出厂价和管输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城市配送服务费用由地方ZF制定。
在成本加成法下,天然气生产企业对天然气的定价是从供给端按照成本加成并给与厂商合理利润来定价,而与相关替代燃料价格变化很弱,这样就导致在替代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国内天然气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且与国外天然气及相关替代燃料价格相比明显偏低。特别是近年来进口中亚天然气价格更贵,却按国产气价格亏损销售,形成了“价格倒挂”。
由于价格偏低,抑制了天然气的供给,生产企业也缺乏投资动力,影响和限制了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同时导致天然气需求膨胀,供需差距得不到价格机制的有效调节,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举例:2012年底,西气东输二线进口中亚气达到新疆霍尔霍斯口岸价为2.46元/立方米,加上至少1元/立方米的管输费,到达北京的门站价格在3.5元/立方米。而北京民用销售气价是2.05元/立方米,每方天然气亏损1.5元/立方米。这一差价由上游油气开采公司承担,严重降低了石油公司开采和进口天然气的积极性。
图表6:目前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成本加成法

从改革进程来看,当前的状态是占比约10%的增量气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净值法。占比约90%的存量气部分降至2015年前逐步实现调整到位。2013年6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调整天然气价格的通知》,使得天然气的增量气部分已经实现了市场净回值,未来存量气将逐步实现调整,2015年前将争取实现调整到位。2013年调价涉及的存量气数量为1120亿立方米,增量气数量预计为110亿立方米,两者的比重分别为91%和9%。
国家只对天然气门站价格进行管理,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将中心门站价格与可替代燃料联动,反映资源稀缺性、供求关系和与可替代燃料的关系。目前选择上海为中心门站。以中心门站价格为基础,考虑天然气市场资源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各省(区、市)天然气门站价格。天然气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可替代燃料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者按季度调整。选择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为可替代燃料,权重分别为60%和40%,保持天然气价格与之的合理比价水平。
增量气实现市场净回值法后,门站价格从平均2.09元/立方米上涨至2.95元/立方米,平均涨幅为41%。此前我国进口LNG价格一直高于国内天然气出厂价,影响了上游企业进口LNG的积极性,经调整后,天然气的门站价与进口LNG的价格差距将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