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准备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吗?
刘常勇
中山大学企管系教授
知识经济是21世纪必然的趋势,已无庸置疑。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以无形资产做为创造财富的主要工具,而一个社会的知识存量与知识创新能力就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这是我们为何将之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有人用不同的名称,如「新经济」、「后资本主义」、「信息经济」等来描述这样的趋势,但基本上大家对于驱动下一世纪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来源的观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知识存量与创新能力」。
微电子、信息机器、因特网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的原因也是这些科技与知识的储存、扩散密切相关,因此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的智能资产价值将会远远的超过传统的有形资产,因此人类社会就会致力于发展这种被称为知识的无形智能资产。我们经常将微软与通用汽车相比拟,虽然前者的有形资产远远的低于后者,但由于微软致力于发展无形的智慧资产,因此整体资产的市场价值早以超过后者。而这几年包括因特网、生物科技等相关知识型产业,在创造无形资产上的卓越表现,更显示知识对于驱动经济发展的庞大力量。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之来临,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教育政策等都需要做大幅度的转变,原因是知识经济社会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社会。以ZF科技部门分工而言,传统由经济部管产业与工业科技发展,国科会管学术与科学研究,这样的分工已不符合未来时代的需求。未来的时代,产学基本上已经不分家,因为将来最重要的产业就是「研究型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所谓大学已不仅仅在扮演培育人才的角色,大学本身将成为知识产业重要的组成部份,而且能够创造显著的经济价值。如果说将来有大学的股票在市场上市,也不会令人讶异。
由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是需要有类似「科技部」这样的ZF机构,除了研拟国家的科技政策,同时也能统合国家整体的科技发展活动,做为带动社会迈向知识经济的首席部会。对于像台湾这样的后进地区经济体(Catching-up Economy)而言,由制造为主导的「工业经济」转向研究发展主导的「知识经济」,ZF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我们将迫切需要有一个ZF领导部门,能以前瞻性的眼光,规划下一世纪知识型社会的建设蓝图。
在产业政策方面,传统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工业发展政策或科学园区发展政策,都将不适用于下一世纪发展之需求,因为下一世纪要发展的是知识产业与创新能力。固然高科技生产制造目前仍是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高科技制造业在台湾已趋近成熟期,而且台湾高科技制造业在未来比较中国大陆与东南亚也不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及早亟思转型的对策。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台湾可以努力的地方有:
(1)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扩大教育有关的投资,开放教育产业市场,尤其在大专以上的教育市场必须要完全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2)扩大ZF在研究发展投入的资源规模,对于民间研发要给予更多的奖励投资措施。尤其需要提升对于基础研究的投资规模,以增加知识的存量,同时也要奖励企业投入、赞助、参与基础研究,并鼓励产学合作,扩大对于产业合作项目的补助。国科会未来也需要将产学合作研究视为重点工作项目,并投入更多的资源。
(3)订定有关知识产业的发展政策,对于知识产业的投资、筹资、税赋、土地取得、上市有关规定,要有更多的优惠奖励与补助辅导。对于所谓知识产业的范围也要有明确的定义,知识产业的定义应不同于传统由工业经济角度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定义,例如像教育、专业研究等具有创造智产权的机构,都将是未来知识产业组成的重要部份。
(4)推动社会重视智慧财产的观念,加强对于智慧财产保护的措施,并且筹组智慧财产评估的专业机构以及交易的专业市场,以促成智能型产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ZF应该主动建立一个知识产权交易的专门市场,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于知识的研究与创新。
(5)重视科技计划成果商品化与研发成果衍生机制的应用,而成立衍生公司将是研究机构转型为知识型企业的最佳手段。过去「产研分家」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适用了,研究机构本身就应该是知识产业中的重要份子,因此研究机构的运作也应该市场化,将研发成果衍生成立公司也是研究发展人员的基本职责。这种有目的的进行研发,对于台湾推动知识产业发展将有极大的帮助。
总括而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变化,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做为后进地区国家的一个成员,当我们正在工业经济社会中极力迎头追赶,却忽然发现游戏规则即将改变。但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以更快速的脚步调整跟进,否则过去四十年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