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292 4
2008-01-02
<font face="楷体_GB2312">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07年院士增选结果,33名科学家新当选工程院院士。在此,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同时,祝愿院士们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在各自领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本报第一时间组织采访了部分来自高校的院士,以飨读者。---编者</font><p align="center"><strong>  高校17位科技英才新当选工程院院士</strong></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  <strong><font color="#0000cc">雷志栋院士:与水结缘数十载</font></strong></p><p align="left" style="MARGIN: 0px;"><strong><font color="#0000cc"></font></strong> </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height="445" hspace="0" src="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2b/W020071230412028023955.JPG" width="300" border="1" style="; HEIGHT: 445px; hspace: 0; vspace: 0;" alt=""/></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strong><font color="#0000cc"></font></strong> </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font face="楷体_GB2312">雷志栋,69岁,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font></p><p style="MARGIN: 0px;"> </p><p style="MARGIN: 0px;">  洞庭湖西边的澧县因澧水蜿蜒穿越县城而得名,那里正是雷志栋的家乡。1955年,雷志栋从“水乡”走入清华,就是在清华,他开始了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p><p>  1979年,雷志栋和水文水资源所的教师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土壤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此之前,清华水利系在这方面还是空白。</p><p>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雷志栋坚持在水利一线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一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进行工程实践。在全国6个灌溉面积超过5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中,有4个都留下了雷志栋工作的身影,现场监测试验、参与节水改造规划、进行用水管理和灌溉信息化建设……雷志栋为当地水资源合理利用倾尽心力。其中,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工作的时间最长,至今已有17年。</p><p>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雷志栋带着他的项目组走进了新疆,每年都要去两到四次,呆上两个多月。</p><p>  进行现场调查和勘察时,雷志栋手把手地教给当地工作人员如何监测。七八月的新疆,白天天气酷热,想在树下躲躲,“就有几百只蚊子扑上来。”雷志栋说。</p><p>  项目组不仅建立了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系统,而且研究了当地水资源消耗的过程和机理、绿洲灌区盐分的三个去向、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提出要扩大灌溉面积,应用“四水转化”研究成果,项目组主要对扩大灌溉面积后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减少开荒140万亩,既节省了约2.8亿元的垦荒投入,又有力的维护了自然生态现状。</p><p>  2002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和《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同时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p><p style="MARGIN: 0px;">  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搞好科研,雷志栋的每个暑假几乎都在新疆度过,每个双休日都会到办公室工作,春节期间也少有休息。而今,这已经成为雷志栋的习惯。(张莞昀)<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 14:41:00

李宁院士:攀登生物克隆技术高峰

 

李宁,44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早就听说过李宁,因为他是中国农业大学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动物遗传育种学的特聘教授,是“973”项目“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而真正认识李宁,是从我国首例转有人α抗胰蛋白酶基因(hmAAT)的转基羊诞生开始的。

  2000年12月24日,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3只颈系红色绸带的小山羊在自己的“公寓”内从容面对玻璃窗外频频闪烁的闪光灯、摄像机,这就是中国农大与北京兴绿原生物技术中心合作试验成功的我国首例转有人α抗胰蛋白酶基因的转基因羊。这项成果是在国家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顺义区政府的支持下完成的。

  此后,国内外众多媒体对这项成果进行了报道,李宁的名字和他的成果同时也跃出了学术圈,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其实,这项成果只是李宁主持的多项重大课题中的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有一座最高的建筑,名曰“科研楼”。夜深了,那里的灯光依然明亮。李宁就是那挑灯夜战的青年学者之一。每天晚上不到12点不回家。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很心疼他们,说:“李宁真的很忙,事情一件接一件,很辛苦。”

  李宁领导的课题组,多年来围绕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技术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创新,大大提高了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效率。在应用于高产奶牛、优质种公牛和优良地方品种牛的保护和扩繁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宁认为长远的目标、持久的耐力,对搞科学研究的人非常重要。“两弹一星”,十几年的寂寞只是为了那一声巨响,“没那一声巨响,谁知道我们?”李宁很欣赏这句话,也常常用它去鼓励和鞭策自己的同事和学生。(农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 14:41:00
马克俭院士: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马克俭,73岁,建筑结构专家,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

 

  年逾古稀的马克俭,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干劲不输给20岁的小伙子。尽管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可是他却很少向国家、向学校要研究经费,而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筹措经费。他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的学生,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把成果扎扎实实地转化为生产力,才是最重要的。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85年到2007年期间,马克俭的作品一个接一个,西南最大的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五星级酒店、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在贵州、四川、广东等十余个省份,采用他研究出的新型结构体系建成建筑物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在建筑结构领域,马克俭这个名字开始闪耀着越来越炫目的光彩。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创新,我喜欢新的东西。”常规的设计,马克俭从来不做,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不断挑战新事物,创造新事物。

  对于创新,马克俭的观点务实:创新不是赶时髦,只有结合本地特点的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他坚信,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改进和创新新型空间网格结构,是建筑结构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既适应了大柱网、大开间、灵活划分房间的多功能综合应用需要,又达到了造价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在贵州推广使用,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73岁高龄的马克俭,精神矍铄,廉颇不老,仍奔走在施工现场,继续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大显身手。为此,他瞄准新的目标,走循环经济之路,提出了“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墙结构”,准备将贵州省两大磷矿基地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建筑的主材和辅材,既降低建材成本,又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马克俭,一个在科学的殿堂里不懈探索的智者,一个为贵州发展默默奉献了50年岁月的孺子牛。(孙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 14:42:00
谭建荣院士:找出“大批量定制”的奥秘

 

 谭建荣,52岁,浙江大学教授

  谭建荣今年5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能理解什么叫“求学无门”。1970年,谭建荣16岁,初中毕业后进湖州机床厂当了机械工人。当时谭建荣的住所只有五六个平方米,在那里,他迈出了求知的第一步。

  在大多数人还对“高等数学”知之不多的时候,他自学了大学课程,做完了《数学分析7000题》。在小屋的墙上,数学公式和图表是陋室最美的装饰画。

  1987年,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浙江大学工作。报到当晚,他便在教学楼的一个仓库里住下了,第二天就参与了教研室老师们的科研。谭建荣说,“那时白天和同事一起忙,晚上就一个人在仓库继续干。”这一干就是20年,而且20年不变。同事们说,他成果累累不是偶然的。

  谭建荣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中,他发现,国产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累计成本的70%-80%,对定制品的交货时间、总成本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谭建荣说。在对200种国产机械产品的抽样中,他发现这些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长达18个月,而在美国,早在1990年,由于运用了“大批量定制”技术,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便只需3个星期。这一差距,促使谭建荣下决心找出实现“大批量定制”的奥秘所在。

  经过建模和多次反复论证,2002年,谭建荣团队提出并用软件实现了批量与定制相结合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形成信息化的大批量定制设计制造系统,这一科研成果在企业应用后,大大扩大了企业的产品种类,使以往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电梯设计方案缩短到4个小时就可完成。对大型订单定制的设计时间也由原来平均42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设计周期达到了国际同等先进水平,企业产品也因此打入了国际市场。

  “成绩只代表过去,即使是院士,主要任务仍是推进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而努力。”谭建荣说。(傅炜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 14:42:00

 

 臧克茂,75岁,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

  1951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长期从事坦克电气自动化工程研究。通过数十年理论与技术创新,形成了现代坦克火炮控制理论体系,并开拓了全电战斗车辆研究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实现了炮控系统从传统的电机放大机控制到PWM控制、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的进步,使我国坦克炮控系统的战技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5项,出版著作3部。

 

张尧学,51岁,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工学博士(1989年3月,日本东北大学),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客座教授以及日本会津大学客座教授。他对网络基础理论和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工程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及国际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IEE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他还提出了受到学术界广泛引用并被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进展》称为“协议综合法”等一系列网络基础理论算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