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地产商招来的骂声不少。面对民众的唾沫星子,地产商的反应各异。我仔细观察,大概可以归为三类:
有我行我素型。这类人,面对民众巨大的唾沫攻势,毫无悔改之意,依然故我,还不时用更刺激的语言来撩拨民众本已脆弱的神经。于是每一轮“对攻战”的结果势必是引来更大一轮的“对攻战”。
两边骑墙型。这类人,当民众怨言沸腾时,会经常来一番自省,检讨自身之过。当民众的指责声渐去时,他们就会 站出来,教育民众理性的看待这个市场,潜台词大概是“房价之高,非我之过也”。当然,谁也不愿意把屎盘子扣自己头上,他们的态度可以理解。
惺惺作态型。这类人,比较受民众的欢迎。他们在面对民众的指责时,往往表现出一种高姿态,或多或少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平息民众的愤怒,比如“我今年要投资多少建廉租房”等等,以此来换取民众及政府的好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理想主义的情怀,可惜市场经济没有给理想主义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更多的时候,人基于利益的驱动,不得不服从现实。房地产商不是救世主,他们最主要的身份是商人。难道你能指望他们放着商品房高额的利润不要,而突发善心开始满足天下“寒士”之需,建起“广厦”千万间来?惺惺作态型给人的也不过是一种心里安慰,他们之所以施舍一点小“雨露”也无非是博好感,让自己的建的房子好卖些,或为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我对地产商从来就不抱多大的希望,他们也没有义务承担起解决住房难的责任。
倒是在第一类地产商刺耳的言语中,藏了许多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真相,只是由于那些声音太过真实以至于我们不愿意接受。寻着这些声音,或许我们能找到解决中国普通老百姓住房难的药方。
既然我们把住房供应一古脑的推进了商品的大潮,那就得承认商品的基本规律———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仔细想想,中国的高房价难道不是供求极其不平衡所致吗?虽然你我买不起房,可能买得一套、两套房子的人大有人在,他们的需求再加上不计其数被推入住房商品化的广大民众的需求,中国的房子愁卖的时候还真不多。实际上,地产商只管把房子卖出,哪还管你是自住还是出租,哪管你晚上是让屋里的灯亮着还是光空着。灯亮的越少,地产商还偷着乐呢,因为这意味着需要商品房的人不得不买他们开发的其他商品房。说中国的高房价不是由供需决定的,可能有点睁眼说瞎话,试想,如果商品房不好卖的话,那房价怎么就下不来?如果商品房卖不动,最先着急、最该着急的是地产商———不用政府出手,房价自然就下来了。
我认为,地产商如今成了民众买房难的罪魁祸首有舆论的错,也有故意的成分在,房地产商有代人受过之嫌。实际上,在一些领头发起的对地产商口诛笔伐的所谓经济学家那里,我们得不到解决住房难的正确药方。比如,现在有经济学家提出解决住房难的惟一办法就是提高利率。提高利率之前也用过,可房价还是没下来,反而加重了已经买房的普通老百姓的负担,也把一些本来想拥有自己住房的人挡在了门外。如果再加息的话,不过是以
再次加重普通老百姓生活成本的代价来换取我国金融系统的更加稳定而已。
老百姓买房难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是在政府不承担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提供之责、在我国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政府把广大本不具备购买商品房的中低收入者无情的推入了商品房市场,而政府借着对土地的垄断,把房地产行业变成了长期垄断行业,从而与地产商共同分享垄断利益。因此,造成中国百姓买房难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所以,要解决中国百姓住房难问题的关键也是在政府———一是政府必须负担起为中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难的主要责任,无论是提供廉租房也好,还是提供经济适用房也好;二是政府必须有意识的采取措施限制房地产行业的垄断。否则,大量的民众奔赴商品市场的结果只能是更加加剧商品房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让民众遭受垄断的盘剥。实际上,在政府职责明确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供给结构市场会自行调节,增加的土地供应才会在合理商品房需求面前显示出威力,否则就如同泥牛入海,泛不起任何涟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 18:04:4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