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250 9
2013-12-21
为什么说人民主要以消费者的身份获益?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社会的经济是以行业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些行业之间构成买卖关系,而一个行业所生产的产品,总是面向更广大的人群;即消费这个行业的产品的人群,总比生产这个行业的人群更广大,这个广大的一个表现,就是人数更多。
    比如,假设中国石油行业以3000千万人从事着石油相关产品的生产,而消费这些产品的就不止3000万了,直接间接生产这些产品的,要达到10亿以上。又如,消费手机、电话、互联网等的通信服务的人群,总是比提供、生产这些产品的人群更多得多,因此,让这些行业形成供给竞争,对更多的人是利好。又如,从事粮食生产行业的可能有3亿农民,但消费粮食的就要达到13亿(包括农民自己也消费粮食),因此如果抬高粮食价格有利于生产粮食的那部分农民,但却不利于更多的人,也包括要消费消费粮食的农民自己。
    这个情况全部存在于一切行业关系中。而人们之所以还不理解这里的论点即:“人民主要以消费者的身份获益”,就是因为人们还不懂得以这种行业关系来看问题,看现实经济关系情况。如果能够这么地从行业关系来看,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得出这个论点。比如我们都知道现在仍然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医疗这个行业,提供的少,而消费它的人很多。这样,我们就不难知道:只要让医疗供给增加起来,就符合患者的利益,就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样,现在中国的房地产更加一个典型,房价过高使人怨声载道,因为人民更多的是以房子的购买消费方的身份存在的,虽然房子也是一部分人民群体生产的。
    而增加供给,就要打破行业垄断,让行业竞争起来。而能够让一个行业内部形成竞争的,就是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因此,私有制更符合人民利益。这恰恰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对立了。因为马克思只是从生产方而不是以消费方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在此就要创新与理论了,即公有制并不很低符合人民利益,而私有制并不象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并不总是与人民利益为敌。而马克思整天纠缠于生产资料归属的观点,则是非常片面的错误,因为他的观点的错误之处,就是不懂得人民主要以消费者的身份获益,而以为他们任何一个行业的以生产斱身份获得主要利益。归根到底,他及人们,就是不懂得按行业关系来看待问题,观察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21 09:22: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21 09:23:14
难道这些消费者不是生产者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22 07:12:25
vgvfuj 发表于 2013-12-21 09:23
难道这些消费者不是生产者吗?
我已经说了,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此,有利于消费,才有利于生产。
这个道理,如此简单却没人知道,真是太可惜。我强调要从行业分工上来看事情,但人们并不懂。一个企业当然从事生产,但它首先要从另外的行业中购买消费原料,因此这就产生了行业之间的买卖关系,而正是这个买卖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与行为。
所以,为什么说某些国家的某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就是因为它可以在它那个地方更方便廉价地获得原料或者劳动力,从而因能够消费到这个生产要素而获得优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22 07:17:16
龚民 发表于 2013-12-21 09:22
你就使劲的吹吧!还什么革命性创新思想?明明白白井蛙之念。好好看看:
       早就有人批判过的陈 ...
哈哈.........你恰恰是个井底之蛙。你懂得从行业关系上来看事情吗?如果不懂,那有什么资格说事呢?
“消费者主权假设;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内的所有权力来源于企业所有者”这三个,统统都与有利于消费的原则相关联,也只有在有利于消费的情况下,才谈得上什么利润最大化,也只有在有利于消费从而有利于利润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存在企业。
我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思路,而你却顽固不化,不加重视,只是背些马货,这有何出息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22 07:44:07
之所以说是创新观点,是因为它抛弃了中国学者那种单纯只从生产资料归属上来看事情的传统观念,更扬弃了生产资料共产的观念。社会主义就是人民利益,就是全民利益,因此,它要直到一种方式,使广大人民能够在社会 上普遍获益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消费,就是向社会掉书袋的有效供给。而在达到这一点,就要让生产方形成供给竞争。因此,生产方形成竞争,甚至优胜劣汰,这非常合理的,如果通过更大规模的电商网购而使一切实体店消亡,那也是一种进步,尽管这是痛苦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