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从发展实践上来看,东为发达地区,西部为落后地区,而中部介于两者之间。应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下区域竞争的两极分化机制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加大的原因,问题一目了然,也是我国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一种理论依据。
因为采用的是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所以在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东部与西部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分析只以差距相对较大的东部与西部为例。
东部地区市场发达,西部地区市场落后,在这种已经存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相比较而言,东部的资源配置具有相对效率,其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收缩机制。在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相对无效,其经济增长存在内在收缩机制。
在区域市场动态运行过程中,对于西部地区,由于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方面的相对效率,无疑会抬高西部地区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在降低机会成本的理性决策中会使西部地区中数量愈来愈多、质量愈来愈好的投入要素流出,形成所谓的“要素效益外溢”。而对于东部地区,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相对无效,会降低东部地区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并对西部地区各种投入要素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各种投入要素不但不会流出,还会大量吸引西部地区的投入要素进入,形成所谓的“要素效益内注”。
两种相反的情况,使得西部地区的投入要素更加稀缺,更加稀缺的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收缩机制粘合在一起,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出现乘数式收缩。对于东部地区,可以支配的投入要素更加充裕,更加充裕的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扩张机制的结合,会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出现乘数式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可以获得西部地区根本不可能与之相比的累积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遏制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增长中不断累积起愈益恶化其自身的各种因素。这种差距的加大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继续分析这种累积竞争优势,东部地区的累积竞争优势包括:产生吸引新兴产业(电子、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布局的优势;产生资本分配(研究与开发经费、政府采购、国家投入等)的优势;服务部门成长的优势;市场成长的优势。从而在东部地区形成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
西部地区累积竞争劣势也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的劣势,由于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要求充分的初级产品供给,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刺激西部地区增加初级产品生产,把西部地区置于工业化进程的附属地位,并使其进行远远滞后于东部;产业结构的劣势,在区域经济垂直分工理论下,东部一些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产业部门转移到西部地区,使西部产业结构水平及其转换滞后于东部。最后还形成资本匮乏、人才奇缺、基础设施落后、观念陈旧、市场发不良等累积竞争劣势。
这种优势与劣势最终导致东西部发展的巨大差距,并以经济增长乘数式扩张和乘数式收缩、累积竞争优势和累积竞争劣势等形式表现出区域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富裕。
在市场调节失去作用后,政府干预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有待于进一步详细分析。
本文为《区域经济协调与竞争》(郭文轩等,红旗出版社,2003.10)一书读后感。详细分析可细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