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陆对香港的航运业寄予厚望,但香港的码头处理费用昂贵,而邻近的大陆码头无论在硬件或软件上均已赶上,香港离全球最繁忙货柜(箱运)港的地位越来越远。按目前走势,香港肯定被迫出三甲,位列前三的分别是上海、新加坡和深圳。
香港港口发展局最新数据显示,香港今年1月至11月的货柜吞吐量约2035.8万个标准箱,按年跌4.2%。
由于今年余下的12月,一般集装箱处理量与上月不会有太大变化,估计月内处理量也约190万个标准箱,故今年全年香港集装吞吐量,估计按年跌3.7%。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刘展灏称,现在大部分厂商多倾向经深圳出口货物。他指出,运输成本是重要考虑因素,香港出口运输明显较深圳贵,若客户无特别要求经香港出口,厂商会选择从深圳出口。
他认为,香港转口港优势正逐渐萎缩,虽然香港在船期方面确较优胜,但大陆港口也持续改善。
仍在研究码头扩建可行性
针对葵青货柜码头近年不时出现交通拥塞,以及集装箱车交收的问题,香港货柜码头商会11月下旬向物流发展局递交建议,就三方面提出建议,包括增加后勤用地、增加趸船泊位,以及把码头内多余的停车场和候车空间,转换成集装箱堆场。
该会的建议,预料可令集装箱码头整体处理能力,增多300万至400万个标准箱,而成本只是建新集装箱码头造价的四成。以现在市场建造费用计算,新集装箱码头估计需100亿港元(约16.3亿新元)。
至于港府一直研究兴建的十号货柜码头,物流发展局表示,目前尚在可行研究阶段,仍未可以发表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