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以后,江苏省谷物类农产品贸易出现了新特征。汉斯出版社期刊《软件工程与应用》2013年12月的一篇科技论文中, 来自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的作者戴枫、王洪亮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类显示比较优势指数(LRCA)、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对江苏省谷物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谷物类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因素,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民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汇率、CPI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自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逆差,而谷物类农产品贸易在2004年首次出现了10.4亿美元的逆差,随后出现连续四年的顺差状态,但从2008年开始,我国谷物进口不断增大,逆差规模越来越大(图1)。对于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我国加入WTO前后形成了一个高潮,如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
在针对江苏省的研究中,作者试图通过数字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寻找和分析江苏省谷物类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来源,选用了主要的谷物类农产品:稻谷、小麦和玉米,在区域上选择了江苏省、全国和世界这三个等级作为考察范围,主要研究的竞争力影响因素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农业收入)、汇率、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选取2001~2010年的进出口数据,通过计算指标指数和E-views分析来观察江苏省谷物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江苏谷物类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渐降低,竞争力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提高江苏谷物类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阅读原文请点击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2820
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http://www.hanspub.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